刘序义(左一)关心小区居民生活情况
刘序义(右二)积极化解邻里矛盾
□文/图本报记者孟志远 本报通讯员刘键
在晏城街道友谊社区,居民们习惯亲切地称社区书记刘序义为“兵书记”。这不仅源于他12年的军旅生涯,更因为他身上那股子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劲儿。
2024年3月,友谊社区新成立,刘序义临危受命,从打造多年的永祥社区调任至此。面对管辖着4000多户、超万人的新“战场”,这位退伍老兵没有犹豫,带领团队以“友心友爱,谊乐谊居”为宗旨,迅速打造出“谊”系列社区服务品牌,用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小实事,托起了居民的大幸福。
主动靠前解难题 办好居民“心头事”
7月28日一早,晏城街道友谊社区旗合佳园小区的空地上,一个特别的摊位正悄然开张。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几张简易的折叠桌、几把塑料椅,外加几块醒目的服务指示牌,就构成了刘序义和同事们崭新的“办公室”。阳光透过树叶间隙洒下,桌面上“便民服务摊”几个字格外亲切。几位早起的居民好奇地围拢过来,刘序义一边麻利地摆放登记表册和政策宣传单,一边笑着招呼:“张大爷,您早!今天轮到在咱们小区‘出摊’啦,有什么事儿您尽管说!”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居民诉求五花八门。在刘序义看来,关键就在于一个“快”字和一个“实”字。他把部队里“说了就干、干就干好”的作风带到了社区治理中。甫一上任,他和团队就把解决居民“急难愁盼”作为突破口,创新推出了“出摊办公”特色化服务模式。一改过去在社区服务中心“坐等”居民上门的习惯,带领社区工作者化身“流动服务员”,主动将办公桌“搬”到了居民家门口。每周一、周三上午9点,一支由社区干部、网格员、小区党支部成员、物业人员组成的服务专班,便会带着桌椅和一颗颗热忱的心,风雨无阻地“流动”在几个小区之间。哪里居民聚集,哪里就是他们的服务点。
通过“出摊办公”收集的社情民意,刘序义发现电动车上楼入户、充电难、停车乱的现象在户数众多、电动三轮四轮密集的鲍禧现代城和旗合佳园小区尤为突出。刘序义迅速牵头行动,协调资源,选好址、找施工方,硬是在短时间内为两个小区新建、改造了总面积约900平方米的非机动车棚,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解决了居民的“心头患”。“没想到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心里踏实多了。”居民们纷纷点赞。
同样是今年,鲍禧现代城小区的居民又添了一件舒心事。刘序义了解到该小区单元楼道内的纱窗普遍破损严重,立即督促物业担起责任。在他的强力推动下,物业斥资3万余元,为小区更换了900多处崭新纱窗。看着维修一新的楼道,居民周杰高兴地说:“咱们社区和物业真是办实事,解决了大问题,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蚊虫了!”这件看似微小的“关键小事”,却是提升居住舒适度和安全感的“民生大事”。
打造社区微业 激活家门口“增收源”
解决了居民的居住烦恼,刘序义的目光投向了如何让居民,特别是那些时间受限的群体,在家门口就能增加收入。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依托精心打造的“谊”系列服务品牌,2025年社区重点推出了“谊家微业课堂”项目,旨在为宝妈、退休人员等群体开辟一条灵活就业、增收的新渠道。
社区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引入了布娃娃缝制、螺丝钉手工活、挂钩包装等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时间灵活的社区微业项目。社区工作人员化身“技能导师”,开展免费教学,帮助零基础的居民快速上手。同时,建立了高效的运营机制:线上订单对接群让居民可随时按需领取任务;设立质量监督小组,确保每一件产品达标;“按件计酬、周结工资”的模式,保障了居民付出的汗水能及时兑现成收益。这不仅盘活了社区的闲置劳动力,更实现了居民“带娃、顾家、赚钱”三不误的愿望。
全职妈妈丁莉萍的经历就是生动的注脚。过去,她常为无法工作赚钱而烦恼。参加“谊家微业课堂”的布娃娃缝制课后,她利用照顾孩子的间隙制作布娃娃,如今每月都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社区微业真是太好了,让我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生活充实多了。”像丁莉萍这样的居民在友谊社区还有很多。“谊家微业课堂”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居民家门口的“增收密码”,让小小手工活释放出助力社区发展和谐的“大能量”。
情系“一老一小” 打造睦邻“谊家园”
社区的温度,体现在对最需要关怀群体的用心用情上。作为“谊系列”品牌的核心组成部分,刘序义带领团队将服务精准聚焦到“一老一小”和邻里和谐上,努力把社区建成充满温情的“谊家园”。
对于社区的老人,“谊老同行”子品牌提供了全方位关爱。针对像黄玉菊老人(其子因车祸成为植物人,老两口年迈体弱靠低保和拾荒维生)这样的特殊困难家庭,刘序义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并通过上门入户送所需的方式,把生活关怀与情感支持送到居民身边。早在永祥社区工作时,刘序义就曾帮助过黄玉菊。2022年,黄玉菊因租房到期急需搬家却无力操办时,刘序义二话不说,立即号召社区“老兵搬家队”帮忙,一天之内就帮老人完成了搬迁。
对于社区的孩子们,“谊童成长”子品牌则致力于营造安全、有趣的成长环境。社区利用资源,开展“谊童课堂”(如非遗手工、科学实验)、“谊童乐园”(亲子运动会、绘本阅读)等活动,惠及了社区大部分双职工家庭。
打破现代社区的“邻里冷漠墙”,推动“谊邻共建”蓬勃发展。每月固定的“谊心便民日”成为居民享受理发、磨刀、法律咨询等免费服务的暖心时刻;“小杨修理铺”则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日常小修服务;“友事谊起说”平台畅通了居民议事和矛盾调处的渠道,邻里矛盾因此大幅下降。传统节日的“谊邻节”“百家宴”等活动,更是让居民们在分享美食、欢聚交流中,找回了那份久违的浓浓邻里情。
从永祥到友谊,阵地变了,但刘序义那颗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在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兵书记”刘序义正用行动让友谊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安心、舒心、暖心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