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孟志远 本报通讯员秦雅琨
炎夏似火,仁里集镇大田村的“红齐”党建主题公园里却绿意盎然、凉风习习。55岁的王萍和姐妹们踏着欢快节奏,在绿荫中翩然起舞。这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图景,在10年前却难以想象。“2014年那会儿,路不通,村里没法看!”王萍的话,道出了这个村庄脱胎换骨的起点。短短10年间,大田村如何从昔日的“泥路土房”困境,跃升为拥有现代化楼房、完善设施和省级荣誉的文明新村?
时间回溯至2014年的正月,在外打拼多年、事业有成的胡继录响应仁里集镇党委政府“能人治村”的召唤,毅然回村接过了大田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当时的大田村面临着班子涣散、土地纠纷频发、基础设施落后的窘境。
胡继录上任即啃硬骨头。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走访、倾听诉求,重新丈量全村土地,以“多退少补”的公平方式平息了纠缠多年的土地矛盾。面对基础设施严重缺失的困境,他自掏腰包垫资几十万元,修建1400米排水沟,疏通下水道、增设停车棚、改造厕所、断路通车。他从这些民生“痛点”入手,迅速赢得村民信任。
解决了民生痛点问题,提升居住品质成为村民的新期待。2018年,他带领村班子,依托村庄原址南迁的规划,启动了美丽乡村宜居建设。从80平方米和120平方米两种户型图纸设计到手续审批,从工地监督到集体分房,村“两委”班子全程参与,坚持集体决策透明公开。
2019年10月,全体村民实现了“上楼”梦想——7层一梯三户住宅楼拔地而起,水电气路网全通,硬化绿化亮化到位,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同时还建成功能齐全的940平方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000平方米灯光球场以及“红齐”党建主题公园。村庄蝶变,先后摘得“山东省智慧村居”“山东省级文明村”、山东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村等沉甸甸的荣誉。
安居更要乐业。新村搬迁后,胡继录带领村民10天内完成原村址拆迁,并将全村2600亩土地流转给鲁班集团。同时与本村农机合作社和村民签订用工协议,实现“家门口”就业,每户增收超200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45万元。发展的脚步从不停歇,近年来,蚂蚱养殖场、养鸡场、芹菜种植合作社等项目的先后落地,让集体经济的“活水”长流。
集体经济的壮大,最终流向村民福祉的“蓄水池”:村集体为全村126名60岁以上老人统一缴纳医疗保险和惠民保险,50岁以上村民享有“银龄安康”保险;自2020年起,每逢佳节,老人们都能收到200元至500元不等的暖心慰问金;设立“以奖促学”基金,对考入高校的学子奖励2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助学金;2024年3月1日后生育的三孩家庭,可连续3年每年获得5000元抚养补贴。
村庄面貌焕新的同时,精神家园的建设同样重要。2020年,大田村推进公墓建设,引导村民摒弃了传统的散埋乱葬和土葬习俗,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文明、节俭、生态的殡葬新风尚。
从泥泞土路到宜居楼房,从矛盾丛生到文明和谐——大田村十年巨变,诠释着新时代乡村文明振兴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