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集镇家具产业链上发力,用“卷”品质、“卷”创新破局价格内卷

原标题:杜集镇家具产业链上发力,用“卷”品质、“卷”创新破局价格内卷——共享产业园何以“一位难求”

杜集镇家具制造绿动能共享产业园

企业主播线上直播家具生产全流程

杜集镇家具产业园展厅内,新品家具琳琅满目

●杜集镇家具制造绿动能共享产业园2019年6月建成,通过“链上共舞”协作模式,推动企业共享设备、订单与产能,目前已培育2家“小升规”企业,推动26个加工户“个转企”,产值从4900万元升至1.6亿元。

●产业园企业以“卷”品质、“卷”创新,破局价格内卷,形成龙头引领、配套协同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在宁津县杜集镇,有一处家具制造绿动能共享产业园。眼下,这里“一位难求”,想入园的企业要排队“等号”。

2019年6月建成投用后,产业园发展势头强劲。2020年,园区产值4900万元,2024年攀升至1.6亿元。尤其是自2023年以来,面对市场下行压力,该园区仍保持强劲态势,走出了一条共享发展路径。7月20日,记者走进园区一探究竟。

链上共舞 提高产业协同性

烈日当空,下午2点多,宜邦木器厂门口停着一辆货车,工人正忙着把白茬椅子码放整齐装车,运往隔壁的德州巴布教学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巴布教学总经理刘滨介绍,两家企业的合作始于2021年。巴布教学是从北京招引来的企业,专注于生产幼儿园所需的书架、桌椅、儿童床等,订单稳定。宜邦木器厂是本土企业,主要生产白茬家具。“我们专攻板式与异型木器加工,把椅子交给宜邦,生产周期缩短1周,成本降低5%。”刘滨说,双方订单共享,合作得很愉快。

一家企业有订单,园区很多企业都有活干。宜邦木器厂负责人杨志浩坦言,在订单量大或成本偏高时,他们会把部分工序分包给下游经常合作的三四家加工户,从而实现最优性价比。此外,宜邦木器厂今年新上的智能喷漆线与巴布教学的水性漆自动喷涂线“比邻而居”,两条共享喷漆线可满足园内企业的各种喷涂需求。

4年抱团发展,巴布教学生产规模翻倍,宜邦木器厂车间面积也从3000平方米扩大至1.2万平方米,为宜邦配套的2个加工户更是实现了“个转企”。

这场协作最初达成,离不开“媒人”——杜集镇产业办主任郭春峰。他介绍,园区通过分区划线、共享租赁模式,为小微企业搭建转型平台。企业可整租车间,也可联合“打包”入园。通过共享设备、订单与产能,园区企业聚合成协同作战的“雁阵”。产业园成立以来,已培育2家“小升规”企业,推动26个加工户实现“个转企”。

“园区企业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在政府引导与市场作用下,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宁津县家具行业协会秘书长杨景东认为,面对市场下行压力,杜集镇家具产业园企业之间抱得更紧,产业链韧性愈发凸显。

“卷”出高端 打造产品差异化

价格内卷是制约家具行业发展的枷锁,如何在激烈竞争中更好地活下去?产业园企业给出了答案——“卷”品质、“卷”创新。

欧特家具有限公司展厅内,精致华美的家具令人耳目一新:卡斯帕尼风格餐桌中心的图案,由十几种不同色彩的贝壳镶嵌而成,精美绝伦;拥有金色轮廓并镶嵌蓝色翅膀的蝴蝶椅,周身采用不锈钢材质,独具匠心……

“不只是做家具,更是做艺术品。”欧特家具总经理曾金洋说。在业内深耕20年,从一名木工转型成为企业管理者的他有着自己的执拗和坚持:选用最好的木材、木皮和配件,采用国家非遗技艺螺钿镶嵌等手工工艺,把产品品质“卷”到极致。

曾金洋笃信,不想被市场淘汰,就必须坚持创新。去年推出的温莎堡系列、卡斯帕尼系列获得市场认可,企业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今年,企业又投入200万元,与知名设计公司达成合作,即将推出新品。

如今,杜集镇家具产业园协作创新的“齿轮”正快速转动。以欧特家具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领跑在前,倒逼配套企业加速升级:引进智能设备、精进生产工艺、严控产品质量、持续推出新品,一幅龙头引领、配套协同的产业链升级图景渐次展开。

不久前,产业园展厅进行了更新:婴幼儿专用的桌椅玩具,充分考虑孩子的安全与成长需求;木质健身器材将健康理念融入产品,开拓了新的市场领域;适老化家具从材质选择到功能设计,都重点围绕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与身体特点……为摆脱同质化,园区企业平均每年推出2个套系新产品,设备、研发投入超百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在为期4天的第三届宁津家具展会上,一款新设计的多功能岩板餐桌广受好评,敢于“吃螃蟹”的浩辰德汇公司将1000万元订单收入囊中。

产品靠谱,销售方式也不能“掉链子”。“为打开销路,我一个木工硬生生被逼成了主播、剪辑师、摄像师。”曾金洋笑称,企业积极拥抱互联网,先后在淘宝、抖音、快手等平台注册店铺,招聘专职主播,定期录制短视频,进行直播。目前,企业订单80%来自线上。

产业园助力园区企业集体“上云”,针对园区企业和行业重点企业提供产品展示、设备运维、物联监测等服务,全力推动实现镇域经济数字化变革。

聚链成势 增强产业向心力

在巴布教学生产车间,两套全自动UV喷漆生产线占据“C位”。设备前端“吞”进一张白茬木板,在10余米长的生产线上走一遭,便裹上“新衣”吐出。经智能化改造的生产线,效率比人工提升了80%,成本降低了5%。

智能化生产场景在园区随处可见,这源于一场传统产业的“破局重构”。2017年,为解决镇上小微企业、加工户缺少环评手续的情况,2019年,杜集镇投资2亿元建成占地262亩的绿动能共享产业园,整合42个专业村的26个小作坊入园。

共享产业园建成后,郭春峰带领工作人员马不停蹄按照“集聚项目、构建链条、培育集群、形成共识”的思路,精准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招商。

宁津共有4个家具产业园,其中杜集镇产业园白茬椅子一天的生产能力可达8000套,一把新款椅子从设计研发、打样再到制作,仅需3天。

窥一斑可见全豹。凭借“宁津家具”区域公用品牌、杜集镇实木家具完善的产业链条以及园区给出的优惠政策,2020年有7家企业入驻,产值4900万元,到2022年共有19家企业入驻,实现“满员”。

企业争相入园,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配备的办公楼集办公、住宿、餐饮、展厅于一体;建有消防站,消防动态随时可查可控;产业办无事不扰,企业有难题,第一时间解决;组织企业到全国展会“打卡”,到先进地区“取经”;一家企业接到大额订单,产业办根据客户意愿,选取最佳组合将订单分配给园区企业,最大程度降本增效……园区上下一心,形成了强大向心力。

“产业发展中,产业链是骨架,决定了发展的前景,而营商环境与发展氛围则是血脉,滋养着企业成长的活力。”杜集镇镇长齐华深有感触,单纯的企业集聚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竞争力在于构建链条完善、服务暖心、生态共荣的产业生态,让企业在发展上有奔头、在服务中得实惠,汇聚起高质量发展持久动能。

杜集镇党委书记张猛:

杜集镇家具产业园能做到“一位难求”,核心在于吃透了“共享共生、链式循环”的运营逻辑。我们不搞简单的企业堆砌,而是从根源上破解传统产业散小乱的痛点,以共享园区为载体,把分散的小作坊、加工户整合入园,通过统一环评、共享智能设备,解决单个企业办不了、办不好的环保和智能化转型等难题,这是基础底盘。

共享产业园更深层的逻辑在于激活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我们不是让企业“各干各的”,而是通过政府牵线,推动订单共享、设备共用、产能互补,让小企业组成“雁阵”。头部企业领跑时,配套企业跟着升级,价格内卷时,倒逼企业在工艺、设计、渠道上形成差异化,构建“你中有我、我助你强”的良好产业生态。

归根到底,园区就是用“共享”降低门槛,用“协同”放大价值,用“服务”守护生态,让每个企业都能在产业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单打独斗”变成“共生共荣”,这才是形成吸引力的核心。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