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闻网讯 记者胥爱珍 通讯员王程 苏安矗
7月3日,乐陵市千年枣林里,一排排枣树枝繁叶茂,密密麻麻的青枣缀满枝头。掩映在枣林深处的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内,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将参观者带回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出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北行6公里是朱集镇大常村。“大常村的历史,是一部浸透着热血与忠诚的红色史册。”朱集镇大常党支部书记赵云海感慨,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这个村的村民,曾以血肉之躯筑起坚强堡垒,谱写了“大爱为国”的壮丽诗篇。
最让大常村人引以为傲的,是被赞誉为“大爱为国、革命母亲”的常大娘。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在国难当头之际,带领全家义无反顾投身抗日战争。
常大娘本名刘相会,由于家境贫寒,9岁到大常村做了童养媳。丈夫常培仁是个聋哑人,这使刘相会从小就肩负起家庭重担。她虽不识字,却十分明事理、有主见,村里人都称她为常大娘。
1937年10月,日军铁蹄踏入乐陵,数以千计的枣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日军的炮楼、据点。1938年9月27日,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华率纵队机关及直属队百余人到达冀鲁边区的中心县城乐陵,广泛发动群众抗日。47岁的常大娘带领全家照顾伤员、掩护八路军战士。
战争形势严峻,为了更好地隐蔽和照顾伤员,同时为八路军提供安全的会议场所,1942年,冀鲁边区党组织决定在常大娘家挖掘地道。为防止被发现,常大娘一家人只能夜间行动。
每当夜幕降临,常大娘就带着二儿子和女儿挖地道,老伴儿常大爷在上边倒土,小儿子在村里放哨。夜夜赶工,一条长达60米、可容纳100多人的地道终于挖成。地道内设置了区委、县委书记工作处及开会处,还有粮食枪支存放处、文件存放处等。从此,常大娘家的地道成了冀鲁边三地委和靖远县委的机关驻地,成了边区抗战的“大本营”和“指挥部”。
面对敌人的疯狂“扫荡”,常大娘临危不惧,与敌人斗智斗勇,屡屡化险为夷。日本鬼子围捕落空,就拿常大娘出气,用枪托打她,把她的头往墙上撞,常大娘始终咬紧牙关,不透露半个字。抗战期间,在她家养伤的干部战士无一暴露,在她家保存的文件无一丢失。新中国成立后,常大娘淡泊名利,把入党作为终身追求。81岁时,她在病床上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毕生夙愿。
硝烟散尽,精神长存。常大娘及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革命精神,成为激励后人奋进的力量源泉。
今年68岁的常新宏,是常大娘次子常树芬最小的儿子。在他的记忆中,奶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常新宏一家一直和常大娘住在一起,深受其教诲,全家人积极努力,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对先烈最好的告慰,就是把家乡建设好,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赵云海说,他们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党支部领办创办红枣合作社,率先在全镇实现枣树统一管护,吸纳400多亩枣树入社,组建专业管理服务队,与山东邮政合作开展“鲜枣网上预售”,拓展金丝小枣的销路。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枣树下种植油菜花、中草药、辣椒等百余亩,拓宽了增收渠道。
得益于红色精神的滋养,乐陵这个当年的冀鲁边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已成为山东省政府确定的7个县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他们深挖得天独厚的枣林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建起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文化教育影视基地——乐陵影视城,累计创造群众演员岗位3万余个,吸引1000余人在家门口创新创业,3600多名外地影视人才、高级技工来乐陵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