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实施数字赋能,深化产业融合,加速打造消费扩容强引擎——新赛道发力 服务业“焕新”
乐陵澳林时代天街游人如织
凯德现代冷链物流园服务皇家小虎、永盛斋扒鸡等十几家食品企业
□本报记者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姜光华
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抓项目扩投资促消费现场推进会议提出,要狠抓服务业和促消费,加快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我市抢抓机遇,强化措施,扎实推动扩内需促消费各项政策落实落细,聚焦现代物流、平台建设等服务业关键领域,以数字赋能为引擎,深度融合产业为路径,持续扩容消费为驱动,不断开辟新赛道,书写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新篇章。
创新服务场景 推动消费扩容升级
“以旧换新”政策释放消费活力,展会经济持续升温,电商服务业日渐完善……今年2月,我市出台《德州市提振消费五大工程实施方案》,围绕商品消费、服务消费、新型消费、农村消费、国际消费五大领域,不断推出系列创新举措,强化生活性服务,进一步提振消费。
每到周末,乐陵市澳林时代天街都是人流如织。7月10日午餐时间,开业半年的“坛子李烤肉”座无虚席。这家德州首店凭借独特风味,迅速成为市民聚餐新宠。烤肉店负责人刘天成介绍,慕名前来的顾客非常多,现在工作日上座率超八成,周末需提前预约。
与澳林时代天街的首店“抓住顾客味蕾”不同,禹城市通过“老城焕新”开辟文化消费新赛道,将荒废20多年的老酒厂改造为新街口民国风情商业街,非遗手造、特色餐饮与码头景观交融,成为市民消费休闲的新地标。禹城市新街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善增介绍,街区根据现有建筑,结合当地历史背景,将其改造成以民国风格为基调、以商业街区为发展模式的文化园区。目前,禹城已串联禹王亭文化片区、历史街区等资源,形成“文化+商业+旅游”的消费矩阵。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把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作为首要任务,多措并举推动消费持续扩大。从首店经济的“新锐攻势”到老城更新的“无限情怀”,我市大力实施新型消费跃升工程,培育壮大首发经济,积极打造高品质步行街和智慧商圈,力争全年开展首发、首秀、首展活动10场以上,累计引进首店达到30家以上,支持改造县域商业项目5个以上。围绕全年四季主题开展促消费活动,我市创新消费场景,培育消费亮点,推进多业态融合,确保消费全年保持热度。
锚定重点领域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盛夏时节,德州市北外环不远处的德州交投物流凯德现代冷链物流园内,总容量10万吨的智能化低温冷库一字排开,智能化操控室全时监测冷库数据。在这里,-25℃制冷标准设计能让食品最大程度减少损耗,保证食品质量。
冷库外,来自全国各地的货车往来不断,车上装载的冷冻肉类等食品有序入库。“我们服务于皇家小虎、永盛斋扒鸡、乡盛扒鸡等十几家食品企业,还是一些物流企业的中转站。”德州交投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湖滨路分公司经理王海博介绍,基于智能及可视化的数字化场景,整个园区实现智慧管理、智能调度,从入园到入库,流程达到最简,可以降低因物流衔接不畅等问题造成的隐性成本。前不久,物流园获评国家3星级冷链物流企业。
现代物流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为加快发展进程,德州研究制定《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突破发展的行动方案》,锚定多式联运、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聚力实现现代物流业突破发展。
目前,在冷链仓储方面,全市形成了以飞马、凯德、盖世冠威齐河物流园等为代表的冷链仓储企业,市域内冷藏规模达165万吨以上。冷链运输方面,全市近500家物流企业具有冷链运输资质,远华物流、雪之味供应链等成长为骨干企业,积极拓展北京、天津、济南等地市场。冷链仓储贸易方面,依托黑马、千立方等冷链仓储企业,发挥渠道优势,引进东盟高档水果等产品,进一步打开京津冀市场。
7月13日,庆云县严务乡村民郝占峰来到村邮政综合便民服务站,邮寄黑小豆、糯玉米等农产品。“当天接单,当天发货,省内最多2天、省外3天,客户就能收到新鲜的农产品。”郝占峰说,便民服务站让合作社的农产品卖向全国。
农村电商发展势头猛,为打通快递“最后一公里”,德州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各县市区“各显其能”:庆云创建县域助农服务中心快递园区,租赁国有企业厂房,依托村(社区)超市等设立邮政综合便民服务站,构建起县、乡、村一体化共享智慧快递物流网;乐陵创新推进客货邮深度融合,让快递坐上公交车,农村电商“跑起来”;夏津推动“组织链”嵌入“快递链”,推动邮政快递与县乡村党建共建、阵地联用,让“红色速递”实现农村配送网格全覆盖。
强化数字赋能 传统服务业换挡升级
在夏津县现代纺织产业园展厅内,纱纤亿信息科技(山东)有限公司总经理井晓妮时时关注着“纱纤亿”App上的交易信息,原棉订购、纱线订单都能一目了然,并能实现“集采集售”,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效率。“这只是数字化园区的一小部分,建成后能通过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服务链协同,为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井晓妮说。
纺织是夏津的主导产业之一,去年3月,德州与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确定了园区共建、人才交流、产学研成果转化的主体合作思路。随后,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引入广东纱纤亿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夏津财金集团成立夏津纱纤亿公司,围绕棉花、木浆等原料采购的线上交易、融资等共性需求,定制开发了基于夏津、辐射山东的纱线产业互联网平台。
“这是国家级服务平台的改革探索,也是我们县域产业集群升级的改革探索,以此为平台构建山东省的纺织产业大脑,促进实体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共生共长。”夏津县工信局局长马秀敏介绍,支持一批优势传统企业走在前,通过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引导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智能工厂。
根据德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今年我市将加快鲁北大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并在算力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专项招商。目前,聚焦重点产业链,依托产业大脑、数字经济园区等载体,齐河、夏津、乐陵等县市区陆续开始布局建设行业数据中心等各类数字平台,助推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加速崛起。
以数字化平台为基础,发挥平台载体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我市正在培育具有较强行业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目前,全市有省级以上“两业融合”试点4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个。“强化‘两业融合’试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平台载体建设,是推动服务业融合集聚发展、带动服务业加快突破的有效路径。”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将围绕做强平台载体,推动服务业向“深”融、向“新”聚、向“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