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

□王建军

六十多年前,父母响应党的号召,远赴西藏高原工作。这一去,便是二十年。当年,年仅八岁的我被留在老家,与爷爷奶奶一同生活在老家陵县(今陵城区)滋镇蔺家村。如今我已步入古稀之年,童年时的农村生活片段,仍像老电影般时常在脑海中回放,尤其是屋后那眼老井,早已深深镌刻在记忆深处。

老井的年岁没人说得清,爷爷说他小时候,这口井就已经在那里了。它位于老屋后两三米处,是村里唯一的甜水井,滋养着全村人的日常生活。每天清晨或傍晚,挑水的人们络绎不绝,水桶碰撞井沿的清脆声响、人们匆匆的脚步声、邻里间亲切的寒暄声,交织成最质朴的乡村韵律,勾勒出满是烟火气的乡村图景。

那时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一口大水缸,大的能盛下五六担水,小的也能装两三担。水缸常年盈满,在乡亲们眼里,这既是生活必需,亦藏着“水满家旺”的美好祈愿。挑水用的不是铁皮桶,而是厚实耐用的柏木桶,村里人都叫它“筲”。我十三岁那年便学着挑水,年纪小、个子矮,扁担在肩头晃晃悠悠,桶里的水洒了一路,好不容易挑到家,常常只剩半筲水。好在井离家近,多跑几趟也就够了,要装满一缸水,总要来回折腾八九趟。年迈的爷爷放心不下,我每次挑水,他都会跟在身后,一遍遍念叨:“慢点走,小心脚下。”那声声叮嘱,伴着井水的清甜,成了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井边,也是村里的“温情角”与“信息站”。排队挑水的人们,总会聊起天气、庄稼长势和年景收成,偶尔也会分享些外面的新鲜事儿。夏天的井旁更是热闹,三五成群的妇女们在此洗衣,一边用棒槌捶打衣物,一边拉着家常。捶衣声、说笑声、泼水声相互交融,成了夏日里充满乡情的一景,也构成了一幅鲜活的田园图画——井台热闹,是乡村的烟火气息;水桶里的清水,满溢着邻里间的温馨。

后来,村里打了一眼新井,水质同样甘洌,不少人便渐渐转往新井挑水。再往后,手压机井进入了千家万户,随后又接通了自来水,最终,连黄河水也流进了家家户户的灶台。屋后的老井,就这样慢慢被人淡忘。残破的井沿积了一层尘土,后来随着地下水位下降,这口滋养了数十代人的老井,彻底完成了它的使命,被黄土悄悄掩埋在老屋身后,成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堆。听村里人说,每逢阴雨天,那土堆上似乎还会飘着淡淡的氤氲水汽,可惜我常年在外,从未亲见这般景象。

前些年翻建老屋时,按照最初的规划,房屋本应后移,让地基覆盖老井的位置,这样院子能更宽敞一些。可一想到这口井曾是全村人的生命之源,浸透着几代人的记忆;转念思量,老物件本就是时光的锚,留住它,便是留住能回得去的从前。最终我还是决定将房屋依旧建在原地,只为留住曾经的岁月,给往后的回望找个凭借。

这口老井,见证了一个村庄的柴米油盐,也映照了时代的变迁。从挑水度日到自来水入户,从土井相伴到黄河水滋养,它是国家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微小注脚,珍藏着最真切的时代印记。井里曾流淌的甘洌井水,更承载着一段澄澈如镜的旧日时光。如今回望,老井仿佛仍在提醒我们:不忘来路,方不负时代。那些镌刻在井沿上的岁月年轮,必将化作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深沉力量。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