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呼号唤起万千民众——“边区慈母”马振华

“边区的革命舵手,边区的抗日元勋,边区的‘慈母’啊!你为革命壮烈牺牲,振华!你的革命精神,吓得敌人发抖;你的无畏姿态,逼得敌人慌走;你最后还想多杀几个鬼子,一枪啊!正打在你的胸口!敬爱的同志,你,人倒下去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你鼓舞着边区人民,踏着你的血迹继续前进!”这是1940年冀鲁边文化教育界抗日救国总会主任吕器,为马振华烈士撰写的挽歌。

马振华,曾用名李泽民,是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救国军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曾任津南地委书记,也是冀鲁边区根据地的重要组织者与创建者之一。他为边区的党组织建立与发展,为唤起民众的抗日救国热情,殚精竭虑,不辞辛劳,被群众誉为“边区慈母”。

马振华于1905年出生于河北省盐山县旧县镇(今千童镇)后韩沙洲村。1932年秋,经中共津南特委书记刘格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4月马颊河农民暴动失败后,他毅然放弃教职,奔走于乡村之间,联络并发展党员,恢复遭受破坏的地下党组织。不到半年时间,在他活动的地区,70多个村庄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党员数量发展到200余人。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马振华任中共冀鲁边区组织委员,同时担任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会长、救国军政治部主任。他在救国军各团设立政治处,建立士兵政治课制度,使部队政治气氛活跃,战斗力不断提升。短短几个月内,马振华率部多次痛击日伪军,相继收复盐山、乐陵、宁津等地,部队由最初的4个团1000余人发展到24个团万余人,为开创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0年9月11日晚上,马振华在宁津县柴胡店薛庄召开秘密会议,被敌特侦知。次日拂晓,会议即将结束之际,敌人纠集柴胡店、大柳等据点的300多名日伪军,趁夜色包围了薛庄。面对突如其来的敌情,他沉着冷静,指挥同志们突围,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年仅35岁。

1940年11月,经上级批准,宁津县更名为振华县(1949年振华县恢复原名宁津县),以纪念这位为革命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人民英雄。2014年9月,马振华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据德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提供史料整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