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来
对那些青睐鲜枣的食客来说,中秋节是他们热切期待的日子。无论是房前屋后还是村头湾边的枣树上,那些镶嵌在绿叶间的玛瑙般的枣儿,已从嫩红、绯红、绛红,渐渐转为浓红、紫红、玫瑰红。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频频向人们招手,惹得人翘首以待、馋涎欲滴……
我之所以钟爱小枣,是因为小时候家乡果树稀少,极少能吃到水果。在那食不果腹的年代,吃水果是一种奢望。大人偶尔从集市上买回的香蕉、苹果,是用于走亲戚或探望老人、病人的,根本到不了我们口中。所以,院落中那棵老枣树便成了我们解馋的佳品。从枣树发芽、开花,到小枣成形、转红,我一直在热切地期待着。后来,我又在中国金丝小枣之乡——乐陵工作多年。小枣既是乐陵的名片,也是农民的摇钱树。于是,我与小枣更结下了不解之缘。
乐陵金丝小枣不仅以营养丰富闻名,其独特的“红”更是别具匠心——它既是自然造化,也是人文史诗;既有鲜亮的色泽,也承载着深刻的文化意蕴与地域情怀。诗人张咸五笔下“林枣离离豆缀花,绿槐村外夕阳斜”,描绘出夕阳映枣林、红绿交织的田园画卷。清代吴泰庞《同登乐陵城晚眺》中“六月鲜荷连水碧,千家小枣射云红”,将乐陵枣林如霞染天的壮丽景色写得淋漓尽致。而赵整以“外虽多棘刺,内实怀赤心”凝练其精神,成为金丝小枣最经典的品格代言。进入新的时代,小枣之红更被赋予了崭新的内涵。
一
秋风掠过鲁北平原,乐陵的千年枣林便翻起层层红浪。缀满枝头的金丝小枣,如万千玛瑙在阳光下闪耀。每一棵老枣树都铭记着枣农的辛劳:春日剪枝、夏日环剥、秋日驱虫,松土施肥,抗旱排涝——从春耕到秋收,在170多天的生长周期里,枣农的身影无处不在。
其中,“开甲”(即环剥)最为艰辛。盛花初期,枣农需在树干上精准剥去一圈韧皮,却不伤及木质。专家解释,韧皮部负责向下输送有机物,木质部则向上输送水分与养分,二者共同维系树体生长。环剥旨在暂时阻断向下通道,使养分集中供给枣花,促进花芽分化,增加坐果。对长势过旺的树,此举可调节树势,平衡营养与生殖生长,同时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
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枣儿初染微红,宛如少女羞赧的面颊;八月初,糖分日渐充盈;临近中秋,便已通体红透。一树枣儿已足够诱人,一片枣林更令人神往。乐陵这枣树的海洋,令人怡然自得、心醉神迷。
这不仅是自然与匠心的共舞,更是土地的馈赠与枣农的守望。收获时节,有节奏的挥杆击枣声、枣儿落地的簌簌声,伴着枣农欢快的笑语,共同织成一幅幅动人的枣乡画卷。
二
乐陵金丝小枣,不只红得娇艳,更在于内在的丰沛营养。新鲜金丝小枣的维生素C含量是猕猴桃的10倍,并富含人体所需的20多种氨基酸及钙、磷、钾等元素,每百克产热308千卡,既是天然美食,亦是滋补佳品。民间素有“乐陵金丝枣,赛过灵芝草”“日食仨枣,长生不老”之说,正是对其价值的崇高礼赞。
然而,小枣通体红透的历程并非坦途。灌浆期若遇连阴雨,便严重威胁其产量与品质。此阶段正值果实积累糖分、膨大体积的关键时期,持续阴雨导致的高湿环境极易引发裂果与霉烂。同时,连绵雨水也为金丝小枣传统的自然晾晒带来极大困难。
为减轻连阴雨危害,乐陵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一方面,他们选育推广抗裂性强、成熟期晚的优良品种。枣树专家田敬义为避开雨季,带领团队历经十余年努力,成功培育出15个金丝小枣晚熟新品种,其中“傲雪”比普通品种晚熟50天。另一方面,他们在管理上大胆创新:生长前期控水,雨季前清理排水沟,防止积水,稳定土壤湿度;营养平衡期补钙壮果、控氮增钾并补充微肥;成熟期修剪树冠,疏除内膛过密枝与徒长枝,改善通风透光。遇连阴天则及时喷施杀菌剂,预防裂果感染。同时,大力推广烘干技术,提升机械化干燥能力,逐步替代传统自然摊晒。枣农的辛勤汗水和良苦用心,让枣儿红得更滋润、更透彻。
三
红透的枣儿,蕴含着文化的传承与产业的希望。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枣树上,那些小红果簇拥着欲滴的露珠,在光影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这抹枣林深处的红,早已融入当地的文化血脉,成为乐陵文旅融合的鲜明符号。金丝小枣文化博物馆讲述着三千载栽培史,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镌刻着烽火岁月,而毗邻枣林的影视城,更让枣乡红韵与银幕光影碰撞出新的火花,枣林与仿古建筑相映成趣,使乐陵的“红”随镜头传遍全国。
乐陵影视城的唐宫布景前,身着汉服的游客们正手持通红小枣拍照留念。随着电视剧《国色芳华》热播,这座依枣林而建的影视基地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今年“五一”假期,沉浸式剧游、灯光秀等项目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影视“流量”正转化为游客“留量”。
步入“枣乡人家”农家乐,老板娘端上刚出笼的枣切糕,蒸腾热气中,枣香与米香扑面而来。从枣发糕、醉枣等30余种传统美食,到复原的唐代宴饮,乐陵人以舌尖上的文化打动八方来客。游客亦可亲手采摘那抹枣红,品味田园之趣,共赏千年枣乡的丰收礼赞。
暮色中的千年枣林,古树虬枝与影视城宫灯交相辉映,宛如乐陵人用三千年农耕文明写就的田园诗,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依托红枣文化与红色文化这“双红”底蕴,乐陵正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旅游矩阵。
四
曾几何时,小枣是乐陵人的生存命脉。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金丝小枣作为“救命粮”和“铁杆庄稼”,未至收获季便已被用以充饥。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乐陵小枣产业焕发新生,从最初的鲜食、制干,逐步发展出多元化的深加工产品,以更丰富的形态走向市场。
如今,这份自然的馈赠更得科技赋能。山东农业大学乐陵金丝小枣科技小院的师生们,身着红马甲穿梭枣林,以科技为产业注入新动能。他们运用智能算法与大数据,优化种植与加工流程,成功研制黑化枣酒、黑化枣醋等深加工产品,不仅显著提升附加值,更令这抹“枣红”焕发新生。在实验室中,金丝小枣正实现华丽转型:经深加工生产线,它被转化为枣酒、枣醋、保健品乃至化妆品原料。
在枣树下长大的乐陵市金丝古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德旺,1998年与河北农科院谷润章教授合作,以乐陵千年枣林为基地培育富硒枣。历经四年试验,小枣成功达到富硒食品标准,并于2003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此后,他又相继攻克枣红素、枣多糖、枣果糖、枣多肽、枣酵素等产品的提取工艺。在第十三届枣博会上,一颗普通小枣经精深加工,附加值可提升数十倍。枣林里的老农与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正以不同方式共同守护着这颗枣子的未来。
当最后一缕阳光拂过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的红旗,枣林深处传来合作社分红的欢声笑语。串串红透的枣子,正将乡村振兴的密码,写在乐陵广袤的土地上。生活于此的人们,也以红枣般饱满的热情,继续书写新时代的“枣乡传奇”,描绘着属于枣乡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