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项向天歌》
《王征远画集》日前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并被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收藏
□李魁正
新世纪以来,中国画的现代性转型是对20世纪中国社会现代性演变的一种审美回应,是新时代文学艺术的提升与重塑,这是每一位画家面对的新课题。就花鸟画而言,一是从传统表现文人品格的隐喻性向生活诗情与生命意识表现内涵的转换;二是花鸟画在中西融合这个大的时代潮流中,如何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王征远在花鸟画现代性的审美探索中,不断突破传统的范围和苑囿,寻觅中国花鸟画的发展新途径,扩展其表现范围与审美内涵,以期创作出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鲜明时代风貌和生活气息的作品。征远虽已年逾古稀,但仍保持旺盛的创作力,正处于一个画家艺术上最成熟的时期,时有新作面世。
王征远早年接受过专业美术教育,后又得到诸多书画名家指点,在花鸟画及书法、篆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长期在文化部门从事繁忙的行政工作,但从没有放下画笔,常为自己在艺术上如何进一步提高而苦苦思索。他为人谦逊,尊重同道,勤于思考,善于学习,有着高尚的人品和严肃的治艺精神,是一位真诚执着、充满理想的画家。
王征远在校学习时经过严格的素描、色彩、速写等基本功训练,根基非常扎实,还临摹了大量古代和近现代名家作品及敦煌壁画等传统经典。他非常注重古今中外文艺理论的学习,还喜欢阅读历史和文学书籍。征远在校期间和参加工作后,在书法的学习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他国画作品中的线条古朴凝练,题款清新儒雅,体现了书画同源的传统文化修养和妙造自然的诗意境界。
王征远出生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济南。每到夏秋之际,大明湖碧波万顷,荷花满湖。高出水面的荷叶迎风摇曳,浮在水面的荷叶随波起伏,荷花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令人陶醉。征远在写生创作中,更喜欢表现秋天的荷塘。蔚蓝的天空下,经过岁月风霜的洗礼,有些干枯的荷叶已变成黄褐色,荷叶上滚动的晶莹露珠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荷梗和莲蓬像钢浇铁铸的雕塑,劲健挺拔;盛开的荷花依然充满自信地展示着自己妩媚而深情的容颜,此时的荷塘更深沉、更丰满、更成熟,一派生机盎然。
征远创作的《荷塘秋雨系列》即是以大景深的荷塘为背景,以秋雨为意境载体的作品。看似取材一般,但在表现上却饶有新意并富于内涵。一是作品笔墨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品格不凡。二是画风洒脱飘逸、刚柔相济。画面中的泼墨荷叶极有阳刚之气,而雨后绽放的新花却颇显娇艳柔美,使人体味到一种狂放之中见柔情、娇美之中见刚毅的挥洒效果。三是不少画面采取的是以色衬墨、渲染氛围和营造时空的表现手法。大片色彩铺陈的远景天空与色墨兼施装饰意味的水纹,衬托着泼写的荷叶与荷花,在视觉上强化了一种对比关系,并为荷塘营造了一种特定的时空悬念,给人以壮阔的视觉感受。四是在创作中承袭古代文人画之余绪,且又赋予时代新意,扬弃明清画家荒疏冷逸之流风,代之以奔放热烈的生命呐喊。细细品赏,不落凡俗。
以上四点构成了《荷塘秋雨系列》的一种精神情趣——只有雨露滋润,荷花才更加娇艳,只有几经风雨,才能重塑新的艺术理念。今天的艺术家难道不应该自觉地去迎风雨、展新容吗?
征远的花鸟画创作题材非常广泛,或墨竹、或梅松、或墨葡萄——他都能将岁月沧桑和自己的人生阅历融为一体,观来倍感亲切。花鸟画题材自宋元鼎盛以来,至明清以降,流派纷呈,遂成圭臬。发展至今,欲别出心裁,谈何容易。
如何继承与创新是创作首先要思考的前提。征远不愿重复古代和近现代名家的面目,总想将自己的艺术感悟体现在笔下。他在花鸟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和顽强探索。退休后,他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采风创作。近些年,连续创作了《温馨家园》《沂蒙人家》《盛世唐风》《南湖七月》《岁月如歌》等作品。每件作品都是大尺幅,从构思到创作都非常用心,参展后颇受好评。
征远在古稀之年,仍在努力提升艺术修养,创作上充满活力,不断冲破固有程式,体现出一位新时代老画家的家国情怀和在艺术上永无止境的不懈追求,也使其艺术达到理想的新天地。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