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小作坊起步,到占国内市场份额七成,再到七成产品出海,20余年“长成”国字号示范基地——宁津:健身器材产业一路向“新”
2025宁津健身器材展览会
宁津健身器材展览会吸引外国客商参展采购
山东罗赛罗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组装坐式伸腿训练器 本版图片王志伟摄
□本报记者田洋 王志强 高玉梁 本报通讯员孟凡飞 孟娟
进入六月,德州大地持续经受高温“烤”验。然而,在宁津县一家家健身器材企业的生产车间里,涌动着比天气更炽热的“智造”浪潮:
焊接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智能喷涂流水线高效运转,自动化组装工序环环相扣……
这繁忙景象背后,是宁津健身器材产业令人惊叹的崛起轨迹。从家庭作坊起步,20余年时间,发展成为“中国健身器材生产基地”“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2024年,产值达到139亿元。
近日,德州日报社采访组深入宁津县采访,在一个个现代化厂房里,触摸到的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强劲脉搏,更是县域经济奋力攀高的雄心壮志。
从无到有崛起百亿级产业
——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占据国内商用健身器材70%的市场份额,远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6月11日,在山东布莱特威健身器材有限公司展厅内,新上的健身器材设备让原来的布局焕然一新。
“为了适应市场,我们加快研发,更新产品,在创新上做足文章。”公司总经理段铁民说。
在健身器材企业林立的宁津县,布莱特威算是“新字号”。2015年布莱特威公司成立,短短10年间,已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近7亿元。
相隔8公里的山东罗赛罗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则是宁津健身器材企业中的“老字号”。
看着车间内几百台焊接机器人同时开工,机械臂挥舞,焊花飞溅,罗赛罗德公司负责人周月明回想起初创时的难忘经历。
2001年,国内健身器材产业刚刚起步,周月明与表哥赵世晶、赵世龙洞悉商机,利用从事传统五金机械制造的基础,在自家的小作坊尝试生产健身器材,播下宁津健身器材产业破土而生的种子。
“从小作坊起步,经历贴牌代工,到创立自有品牌、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产品远销海外市场,产业发展驶入高速路。”宁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政府党组成员王逢阳说。
宁津健身器材历经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1年,小作坊起步蓄势;第二阶段是由少到多的高速成长阶段,2016年,企业数量达120家;第三阶段是数智模式的战略转型,2017年起,开始建设东部新区,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第四阶段全面腾飞,近3年,动能转换全面完成,新质生产力根基不断夯实,目前宁津占据国内商用健身器材70%的市场份额,产品七成出海,远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健身器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背后,是一路向新的过程。从“土里土气”到“名扬万里”,品牌持续向新,健身器材企业达2986家,年产值139亿元;“老字号”焕新,“新字号”长大——发展持续向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产业链条持续向新。
智改数转加速产业“换芯”
——规上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100%,设备“换芯”率超80%,生产效率提高200%
“这大块头,能比手还灵活?”在罗赛罗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李国伟打量着刚组装好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半信半疑。眼前的机械臂沉稳有力,焊枪精准定位,但在与钢铁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李国伟看来,要替代老师傅对焊缝质感与火候的掌控,恐怕没那么容易。
“让你见识一下!”技术员张振兴在平板电脑上点了几下,机械臂稳定地夹持工件,激光传感器快速扫描焊缝轨迹,随后焊枪精准落下,引弧、送丝等一气呵成!
对着成品挑了半天“刺儿”,李国伟心服口服:“几十秒就能完成以前人工十几分钟的活儿,信息还能同步上传系统,真好!”
宁津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局长王冬梅介绍,宁津健身器材企业以智能化、数字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生产设备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加快先进工艺、信息技术与生产装备深度融合。其中,罗赛罗德入选山东省第一批DCMM贯标试点企业和省第一批数字经济“晨星工厂”试点企业。
走进山东迈宝赫健身器材有限公司的展厅,最新一代力量训练器深得客商青睐。当使用者操作时,体脂监测系统能迅速捕捉体脂率、心率、肌肉含量等关键指标,并快速生成个性化健身方案。
说到发展“秘诀”,公司总经理刘新利回答爽快:“靠校企深度合作!”
刘新利介绍,他们与上海大学联合研发智能化技术,已获得76项专利,其中新型无人值守智能健身场馆中控系统构建项目,入选2024年度文教体育用品行业重点科研项目。2024年,宁津健身器材产业智能设备占比已经超过60%。
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宁津成立了全国首家数智健身产业创新联盟,与河北工业大学共建河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开发智能滑雪板、康复步行机等8类新产品。
目前,宁津健身器材制造集群内规上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达100%,拥有7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全产业累计拥有专利14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60项。依托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产业链上云”四大工程,宁津引进腾讯云、老虎云两家工业互联网平台,为58家企业在生产端和销售端提供定制化方案。三年来,全县健身器材企业投入智能化改造资金近18亿元,设备“换芯”率超80%,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00%。
高效服务助品牌做优做强
——32次政企沟通圆桌会为企业解决资金需求5.2亿元,项目落地周期压缩至3个月
今年上半年,宁津健身器材产业实现产值82亿元,同比增长21%。产值大幅增长,除了产业本身雄厚的基础,也与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效的政务服务分不开。
“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扶持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年内培育规上工业企业30家。”今年宁津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
“以前总认为销售就得和客户见面,现在可不是这样。”刘新利坦言,今年年初,迈宝赫举办直播带货活动,5天销售额达到1.13亿元。
宁津县创新方式拓展市场,大力推动电商经济,特别是跨境电商发展,建设全民电商共富基地,引进阿里授权的1688宁津产地中心县级站。
主动作为,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展会,并自主承办CHINAFIT健身大会、中国京津冀鲁体育产业大会、2025宁津健身器材展览会等,帮助企业走出去,将优质资源引进来。
畅通政企沟通机制,召开政企沟通圆桌会,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共召开政企沟通圆桌会32次,为企业解决资金需求5.2亿元。
建立“产业办+产业链+行业协会+首席政府服务官”服务机制,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将项目落地周期压缩至3个月。1080名首席政府服务官帮包企业,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整合推出150个“一件事集成办”,畅通专利快速预审绿色通道,协助授权发明专利102件。
“产业要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必须完善产业链条,走规模化道路。”宁津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健捷表示。
“半小时内能配齐所有零部件!”采访中,健身器材企业负责人多次提及产业配套,言语中透着十足底气。这背后是该县聚焦补链、强链固本,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产业规模、延展产业链条的重中之重来抓。近三年落地包括东台祺电、创凯睿模具在内的省级重大项目5个、市级重大项目11个,有力保障了关键零部件的稳定供应。加上当地发挥五金机械制造产业基础优势,引导小微企业进行配套生产,聚集起200余家配套企业,使得原材料及配件本地配套率达到98%。
居安思危,宁津县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当地在县城南部腾出土地5000余亩,用于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完善钢材加工市场、会展中心、研发中心、物流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目前,资金、土地等各类关键要素保障已全部落实到位,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工。
德州通往宁津的高速路旁,一块块广告牌上,投放着宁津健身器材企业的广告,彰显出当地经济的韧劲和健身器材企业的品牌活力。眼下,健身器材产业已成为宁津一张靓丽的名片,品牌形象愈发亮眼——该县推出全国首个健身器材区域公用品牌“宁津健身器材”,已授权77款产品,发布全国首个健身器材产业发展指数。未来,该县将持续放大这一品牌效应,实施“品牌筑基”战略,着力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双轮驱动体系,助力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宁津县委书记高善玉信心满满:“我们将大力发展以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锚定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在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上下功夫,鼓励支持企业做好创新生产工艺、丰富产品种类、加强市场推广、提高运营效率、改善用户体验等各环节工作,着力提供更全面、便捷、智能的健身运动解决方案,擦亮‘宁津健身器材’区域公用品牌,努力为全国健身器材产业发展贡献更多宁津力量。”
■短评
宁津健身器材产业发展历程蕴藏着深刻的实践逻辑、发展逻辑:当一些以代工为主的中小企业微利求生时,他们抱团发展,十年磨剑;当产业发展受限时,他们不与外界论是非,转换赛道、另辟蹊径,向创新要答案,向技术要核心竞争力;当国内市场饱和时,他们勇闯海外,打出一片新天地。
在企业逆袭的同时,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努力搭台,科学规划产业蓝图。当需要转型升级时,力推技改与智能化改造;当需要提高产品影响力时,党委、政府牵头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当需要扩大市场时,既带领企业走出去,又在家门口搞展会。
企业家放心大胆地干,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地帮,这种合力,体现在产业的发展规模里,也体现在宁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产业的如数家珍里,还体现在发展的势头里——规划有看头,实干有劲头,产业有奔头,正是这种合力,汇成了经济发展的韧劲,促进健身器材产业向“新”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