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德州运河文化基因

原标题:通航及设置漕仓在山东最早,原生态河道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解码德州运河文化基因

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州港码头至今犹在,位于今德城区运河胜利桥北侧、东岸。 王德胜摄

山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北厂漕仓遗址”。李承伟 摄

1958年建成的四女寺船闸,至1973年运河断流停运,过闸船只共计10.7万艘,运送物资达902万吨

□张明福

自隋大业四年(608年)永济渠通航至2025年,运河在德州已存续1417年。

2014年6月22日,中国申报的大运河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点段,南运河河道德州段参加申遗成功,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德州段,承载着隋唐永济渠的血脉,是山东运河沿线通航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河段。作为连接南北的黄金水道,德州不仅是古代漕运的枢纽,更在今日南水北调的蓝图里延续着使命,见证着中华文明治水兴邦的智慧与坚韧。

在山东运河沿线城市中通航最早、时间最长

德州运河通航史堪称山东之最。京杭运河山东段流经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五市,其中四市河道为元代开凿,唯独德州承接隋代永济渠血脉。从隋唐至宋元,运河始终穿德州北上。如今,武城县仍存隋唐河道遗迹,天衢新区的“沙王庄”“李船头”等村名,宁津县的“隋堤”遗址,以及“粟亡河”传说,皆为历史见证。

北宋《太平寰宇记》明确记载:“御河在将陵县西十里”。当时的将陵县城约在今天衢新区赵寨村附近。作者乐史曾任德州地方官。乐史(930年—1007年),字子正,江西抚州宜黄县人。初仕南唐为秘书郎,宋开宝九年(976年)入宋后,任平原县主簿。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他以德州将陵县主簿身份参加进士科考,通过殿试后,宋太宗惜其才而未授进士出身,改任武成军节度掌书记。后因上书言事受赏识,升著作佐郎,出知陵州(治所在今四川仁寿县)。其代表作《太平寰宇记》于咸平五年(1002年)被宋廷收录于秘府(皇家藏书机构)。乐史一生历任平原县主簿、将陵县主簿及陵州知州等职,深谙地方治理与史地之学。

从隋大业四年(608年)至2025年,运河德州段已存续1417年,是山东省内开通运河最早且时间最长的城市。

河道三弯抵一闸,既能调水,又能调沙

历史上,山东西部地区的运河水源稀缺,保障水源补给是保证运河畅通的关键。过去解决运河水源,一是通过层层闸坝将高处引来的河水尽可能固定在河道内,如济宁至临清之间的会通河;二是采用弯道技术,在平原地带人为作弯以减慢水速,如德州境内的卫运河与南运河,通过增加弯的数量实现“三弯抵一闸”的效果。

临清以南至枣庄段的运河,地处鲁西丘陵地带,纵坡较大,水源补给和闸坝设置成为开挖运河成败的关键,其河道多采用闸坝技术,故闸坝最多。济宁南旺是运河水脊,引汶水至南旺,再使汶水北流至临清,南流至枣庄,闸坝技术的运用实现了节水济运的目的。现存73座闸中,元代修建31座,明代修建39座,清代修建3座。世人公认,“没有会通河的开挖,就没有京杭大运河的贯通”。

德州城西至四女寺的南运河河道,素有“九曲十八弯”之称,但弯的数量不及原武城至故城段河道。民谚有“甲马营一盘绳,弯弯曲曲到武城”之说,康熙皇帝沿运河下江南,留下“三望苏家楼”的典故。可惜20世纪70年代,为增加泄洪能力,该段河道裁弯取直,失去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机会。

近期发现,弯道技术还有自然冲沙功能。《姚端恪公外集》(姚文然著)卷十四《舟行日记摘抄》记载:“……漕河之不至淤者,以其曲曲则力专,不停泥沙,是抑或一道也。”乾隆版《夏津县志・河道》在论及治黄与治运策略的不同时也提到:“漳水浊滓稍轻,而来源平坦,无奔激振荡之力,若津道径直,缓缓而行,则水浮沙沉,随路淀积,疏之不胜疏矣。今多用弯曲,使之左撞右击,自生波澜,鼓动其水而不使之稍宁,则沙亦带之而去……”

置漕仓最早,曾为山东漕粮之都

德州地处河北、山东两省交界,距北京直线距离314公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金代以来的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金元均建都北京,使隋唐时期漕运目的和方向发生改变,原处于河道末端的德州变为河道中间地带。先是女真贵族开挖疏浚现德州城西运河,使河南、山东、河北所产粮食通过运河源源不断运进北京。据《德州志》记载,金天会七年(1129年)在今德城区北厂村置将陵仓,以利漕储运。元统治者占据中原后,为将江浙地区的丰富资源运进大都,开始开挖山东段运河。明初,尤其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进一步修整运河,沿运河城市广设漕仓,当时有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四大漕仓,后来天津等地也设漕仓。明代,德州的漕仓专门储存河南、山东两省的漕粮。明朝廷在德州城北北厂街和古城内先后建立漕仓的同时,设立户部管仓使、户部监兑使等高官驻守德州,负责征收漕粮与皇粮运输事宜。

清代中期以后,漕仓下划省级管辖,山东布政使司将管理全省漕粮任务的机构——山东督粮道署设在德州(今市检察院处),负责全省漕粮的调拨与征收。此时临清仓正式划归德州仓,德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山东境内漕粮、漕运之都。

山东运河沿线军事重镇,北京门户

德州因距离北京近且有漕仓,统治者对其安全程度要求很高,这从明清在德州的驻军情况可见一斑。明初,为确保德州安全,朱元璋在德州设立德州卫。明成祖登基后,保留德州卫的同时设立德州左卫,德州成为拥有2个卫的城市。从山东运河城市来看,济宁前期设2个卫,后拨出1个卫驻守临清,而德州一个城市独设2个卫。从德州以北的运河城市来看,德州设2个卫,天津设3个卫,通州设4个卫,可见统治者对德州的重视。

清代,朝廷在重要城镇派驻满洲兵驻守,俗称“满族营”或“满营”。山东只有两个城市驻有满族兵营,一个是潍坊的青州,满营额定兵员1200人;另一个是德州,满营额定兵员500人。

从德州城修建砖城的时间也能看出其在明清时期的军事地位。德州砖城修建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沧州砖城修建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比德州晚64年;临清砖城修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比德州晚53年;天津砖城修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比德州晚94年。德州城的军事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航运带动地方经济文化大繁荣

德州地处鲁西北平原,古城紧靠运河,又是北、南两京官道所经之地,成为“四方辐辏、浩攘之区”。明清时期城西官道上客人摩肩接踵,畅通的信息流、物流为德州发展注入活力。德州在明永乐年间就实现了市场专业化分工,城南有米市、柴市、锅市、马市、线市,桥口街有西市,北厂街有北市。城南市场为民市,主要为城市居民和城厢民众设立;西市主要为军人设立,故称军市;北市主要供过往船客以及周边送交漕粮的车队使用。与民市不同的是,西市、北市还是漕运船帮夹带物品的集散地,全国各地的奇珍异宝应有尽有。商业的迅速发展,使德州在明永乐年间就跻身全国33个工商重镇之列。德州及周边地区的农业受运河带来的商品经济影响,棉花、花生、大豆、蔬菜瓜果一度成为人们增收的主要作物,农业结构借助运河影响不断优化调整,为德州经济增添了动力。

德州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繁荣。据记载,明清两朝德州考取进士114名,其中明代65名、清代49名;明清两朝举人349名,其中明代196名、清代153名。其间,明景泰五年(1454年),德州鲁清、夏忠、苗浩、焦显、郁纶5人同榜中进士;明天顺元年(1457年),德州谢敬、张宾、屈祥3人同榜中进士;明成化二年(1466年),陈谊、张海、杨溥3人同榜中进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马九德、刘佐、卢宗哲3人同榜中进士;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德州马佩、杨顺、陈志、翟澄4人同榜中进士;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李逢时、王楠、张子顺3人同榜中进士;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曾镒、田三戒、吴思敬3人同榜中进士;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卢见曾、戴寿名、萧炘3人同榜中进士。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后,大运河南北漕运几乎停止。但德州利用南运河与卫运河独立水系的条件,北至通州、天津、沧州,南至临清、河南新乡的商业运输迅速兴起,后来又与津浦铁路、德石铁路配合实现水铁联运。山东省卫运河航运局的入驻德州,德州港的兴建与运营,使德州运河航运再现辉煌。直到上游建成岳城水库,运河德州段进入枯水期,部分河道只剩排涝功能,运河之利尽失。

南运河河道功能的华丽转身是1981年,为给天津等地供应黄河水,南运河成为引黄济津的主要线路。后随着国家南水北调战略的实施,南运河再次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线路,成为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纳入《“十四五”规划》。如今,这条古老的大运河,在德州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生动实践中,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