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中的平民英雄

血与火中的平民英雄——抗战历史舞台剧《禹城大战》观后感

舞台剧《禹城大战》剧照。记者刘振兴 摄

张庆军

从4月22日开始,大型抗战舞台剧《禹城大战》在禹城农耕文化博览园和德州大剧院轮番上演,场场爆满,感人至深的剧情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我有幸坐在观众席里,看著名演员黄宏和青年演员黄豆豆等人在舞台上演绎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剧情一波三折,我好几次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场舞台剧令人心潮澎湃,仿佛历史在眼前重演。主演黄宏在受访时提到,作家陈璞平写的《最后一战》里记录了许多真实故事,才让禹城大战这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重见天日。他说,这段历史应该被每个中国人铭记。

这部剧改编自陈璞平的长篇纪实文学《最后一战》,讲的是1945年底八路军渤海军区在禹城火车站与拒降日军的殊死较量。故事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切入,聚焦马长寿和二妮这对父女。1937年,马长寿被日军抓到东北当苦力,受了8年罪,好不容易捡回一条命。日本投降后,他逃回故里,却发现妻子早已被日军杀害,女儿二妮已经成长为抗日民兵队长。马长寿吃尽苦头,觉得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死活阻拦女儿去冒险。可二妮亲眼见过母亲被日军杀害,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儿——不把鬼子赶走,老百姓永远过不上安生日子。她瞒着父亲,率领民兵配合八路军和火车站里负隅顽抗的日军周旋,还冒险救出被扣押的八路军代表。可惜最后她被日军包围,宁死不肯低头,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女儿的牺牲让马长寿彻底清醒,他扛起炸药包跟着八路军冲进火车站,炸开了日军盘踞的供水塔,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马长寿扮演者黄宏和二妮扮演者黄豆豆,把这对父女演活了。尤其是两人争执的那场戏,字字戳心。马长寿死死拽着女儿的衣角,声音发抖:“我求你还不行吗?我求你啦!我在东北8年啊,8年,天天害怕,夜夜担心,日本鬼子的枪顶在头上,你爹还是活过来了,有啥比活着还重要啊。”二妮一把甩开他的手,眼里冒着火:“我把头磕在娘的坟上的时候,我就发了毒誓:这辈子不把日本人赶出中国,我活着就不算人,死了也永远见不着爹娘!”马长寿瘫坐在地上,捂着脸哭喊:“你天天出去,提着生啊死啊的,我在家里也是死啊活啊的,爹扛不住啦,受不了了,这样下去,我也不活了!”剧情到此,台下的观众屏息凝神,泪光在黑暗中无声闪烁。这段对话,不只是反映了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映照出了战争年代普通人的挣扎与觉醒。而最触动我的,正是作品对“觉醒”的深刻诠释。马二妮在母亲坟前立誓的觉醒,马长寿痛失爱女后的觉醒,构成了民族觉醒的微观镜像。这让我想起家族尘封的往事:1938年齐河伦镇(今属禹城)遭日军血洗时,祖父曾参加红枪会奋勇抵抗,后却因族人接连遭日伪绑架,最终在恐惧与挣扎中选择噤声。当八路军干部三次动员家族迁往抗日根据地时,曾祖父们终究没能跨出那一步。这种历史褶皱中的犹疑与代价,恰与剧中人物的觉醒形成对照,让我更深刻体会到:不是所有人在国难当头时都能成为英雄,但正是那些挺身而出的觉醒者,托起了民族存续的脊梁。《禹城大战》里那些血泪交织的故事,和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抗战经历一样,都在告诉我们:正是这些平凡人的咬牙坚持,才垒起了抗战胜利的基石。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坐在剧院里,我好像听见历史在说话——记住那些为国为民流过血的人,珍惜今天的好日子,才对得起他们拿命换来的太平。

据悉,这出戏要在全国巡演,真心盼着更多年轻人能走进剧场。看看80年前的同龄人怎样在战火中挺直脊梁,聆听那些即将湮没于时光的呐喊。当所有人心中燃起“我们万众一心”的信念,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