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有一例确诊病例,我也被要求居家观察,这几天寝食难安,觉得自己好像被感染了。”刘先生日前拨通了心理咨询师张春菊的电话,称自己控制不住地刷有关疫情的消息,“有些消息明显是谣言,但我还是禁不住往坏处想,甚至出现了失眠、疲倦、哮喘、喉咙痛等症状”。
“过度关注疫情信息会加重焦虑、恐惧心理,导致躯体不舒服,这是感染‘心理病毒’的表现。”张春菊建议,此时应该及时切断对负面信息的过度关注,以有效减轻心理不适感。
过度关注疫情造成焦虑
刘先生今年32岁,三天前按要求居家观察,虽然他开玩笑说,“我们一家三口能好好歇歇了”,但内心却十分紧张:女儿3岁、妻子正怀孕,都经不起任何风险……
“这几天,我十分不想和家人说话,也不愿意起床,抱着手机刷短视频,视频平台推送的都是关于疫情的消息。”刘先生刷短视频时处于“停不下来”的状态,虽然刷的时候心里很慌,但是不刷又觉得自己错过了很多信息。
如此持续数天,刘先生的身体“亮起”红灯,失眠、疲惫、没精神、没食欲,而且还有喉咙痛的症状。
实在受不了心理煎熬的刘先生拨通了心理咨询师张春菊的电话,希望找到可以让自己回归正常心态的方式。
激惹反应致内心“失控”
张春菊近期已接到多位市民电话。“他们明明没有接触感染源,却总怀疑自己患病了,还会出现一系列的躯体反应。”她说,“这是由疫情引发的情绪问题,并引起‘躯体化’表现症状,是心理免疫系统受到刺激后,出现的过度反应。”
张春菊仔细分析这些案例,发现出现过度反应的求助者中,大部分存在“对疫情信息过度关注”的特点,进而产生过度激惹反应。比如,有人会不停地查询疫情信息,有人会转发各种“不实信息”,还有人会对一则普通信息延伸妄想等等。
“当然,普通人面对疫情信息难免有恐惧、慌张情绪,这种情绪本身也是一种保护机制。”张春菊介绍,“其实,大部分人能够控制这些情绪,在一周左右会自动消解,这是正常心理,只有当恐惧、焦虑心理越来越严重,自身已无法控制、出现躯体反应时,才应该考虑心理出现问题。”
聚焦正能量构建正向心态
“要关注权威科学的疫情信息,自我‘屏蔽’不实信息,不传谣、不信谣。要格外注重‘心理防疫’。”张春菊说,“在疫情信息中,也应尽量‘屏蔽’负面信息,因为每个人对负面信息的理解度、心理处理度不同,因此有选择地关注积极信息,能够给自身更多正能量,有助于构建起正向心态。”
张春菊还建议,“病毒带来的负面情绪因人而异,如果已经出现严重应激反应,一定不要被其他人‘不值一提’的劝导延误心理疏导,这极容易为今后生活埋下心理问题隐患,以至于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让自己尽快走出心理阴霾。”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俞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