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俊,男,汉族,1965年8月出生,禹城市辛寨镇梁河新村人。李志俊因为一次意外的事故,造成身体高位截瘫,每天只能趴在自制的“房车”上,然而他却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用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托起了家庭的希望,依靠自制“房车”照顾了母亲二十多年。
命运多舛 意外降临身上
李志俊出生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在他小时候,父亲就早早过世,他和母亲李谭氏相依为命。李志俊初中毕业后,为了能早早撑起这个家,他先后挖过河、干过瓦工、开过联合收割机,虽然日子辛苦,但靠着自己的勤劳能干,和母亲在一块生活还是幸福美满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0年7月,长时间的连雨绵绵,家里屋顶出现了漏雨的情况,为了防止母亲因屋顶漏雨,地面积水而摔倒,李志俊拿着梯子爬上屋顶去换瓦,然而因为瓦片湿滑,李志俊一个不小心从屋顶上摔了下来,母亲赶紧把他扶了起来,并送到了医院。经医院诊断,李志俊脊椎断裂。住院十多天便花光了母亲东拼西借的5000多块钱,因为自己家里实在困难,没有多余的钱来看病,李志俊和母亲商量放弃治疗,家里人用小车把他拉回了家,李志俊成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人。
家里的顶梁柱断了,看不到希望的妻子抱着7个月的儿子改嫁他乡,再无音信。患风湿病多年的母亲承担起照顾儿子的全部责任:洗衣做饭、喂药擦洗……“一开始我也是在心里接受不了高位截瘫这个现实,经常性发脾气、摔东西,甚至有时候在情绪低落时也想到过自杀,但看到为我操劳的老母亲白了头发,觉得自己不能太自私。”回想到这里,李志俊偷偷抹了把眼泪。
重燃信心 悉心照料母亲
“我虽然高位截瘫,腿脚走不了路,但我还有脑袋和一双灵活有力的双手。”慢慢地,李志俊想开了,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有一次,李志俊看到医院的担架车,受此启发,他找来纸和笔,自己设计了一辆“房车”,他让修理部按照自己画的图纸给焊了一个铁架子,前面安上两个自行车轮,后面装了两个能自由转方向的小车轮。架子两边用竹片和雨布支起个凉棚。为了这辆“房车”,李志俊趴在床边用手锯锯木板,再将木板镶在铁架子上,并根据舒适度和灵活性几经修改。大功告成后,他激动地爬上车子,用手驱动前面的车轮,将自己的“房车”驶出了屋子。时隔两年重见阳光,李志俊不禁感叹:“活着真好!”
2014年,辛寨镇合村并居建社区。考虑到李志俊家境贫困,镇政府特意为他娘俩安排了一套老年公寓免费居住。李志俊说:“我娘行动不便,年纪也大了,自己再也不能连累她,一定要给娘一个幸福的晚年。”于是,他开始琢磨照顾娘的办法。在李志俊的家里,墙上有一个方形窗洞,那便是他照顾母亲的“窗口”。为了更好照顾母亲,他自己琢磨着自制了一些“专用工具”,8根长短不一的竹竿各有用途:有从墙洞给娘送水的,也有挑送换洗衣服的,还有开关水龙头、屋门的,甚至挑酱油、醋瓶子的……8根竹竿就是他的“手脚”,帮他完成和正常人一样照顾母亲的任务。
随着母亲的年龄越来越大,老人的风湿病越来越严重,还经常伴有小便失禁。做饭洗衣、洗刷被褥便成了李志俊每天必做的功课。每次老娘大小便后,他就用竹竿把便桶钩过来,挂在车上拉到厕所倒掉,再到水龙头那里刷洗。
为了让母亲吃的更合口,李志俊还常在“房车”上包饺子、烙馅饼,换着样儿给娘做她最爱吃的。天气好的时候,他就请邻居帮忙把娘搀上“房车”,拉着她出去晒太阳或是赶集看大戏,陪老人散心解闷儿。作为高位截瘫的患者,医生要求他必须两周换一次导尿管,为了省下钱给母亲治风湿病,他就托人批发导尿管,然后学着自己更换和输液。
每当乡亲们对李志俊的孝老行为竖起大拇指时,他总是说:“没有什么可说的,我只是在尽一个儿子应尽的义务。”
心怀感恩 力所能及回馈社会
李志俊自幼喜欢动脑子,对机械、电器样样精通,而且是个热心肠。他经常帮邻里乡亲维修农机、家电,只要力所能及,他总是乐意帮忙。在乡亲们眼里,他是个能人、热心人。有一次李志俊拉着母亲去遛弯,在回家的时候,看到一辆运粮车从街边胡同经过,把路面压出了几个坑。大家埋怨过后也就忘了,李志俊却记在了心里。第二天天不亮就带着工具出门了,他趴在自己的“房车”上用小铁锨把陷进地面的砖块一块块撬起来,填平土后再重新铺好,等乡亲们出门时他已准备收工了。
现在附近11个村都搬进了社区,环境也比之前在村里好多了。每次李志俊开着他的“房车”出去的时候,他随手都带着垃圾夹和垃圾袋,在路上看到有烟头、水果核等垃圾时,他便拿着垃圾夹把垃圾捡到垃圾袋里面,然后扔到垃圾桶里。社区干部和群众看到后经常夸奖他,而他却说“我也是社区的一员,社区的很多工作没法帮着一块出力,但是这点活我还是力所能及的”。
李志俊经常说:要常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一颗感恩之心。一辆“房车”陪伴着李志俊走过了半生,装载了他的平凡,也记录了他的坎坷,更演绎了他在平凡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孝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