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操控无人小车卖油条、制造无风风筝,禹城农民赵学才——爱搞小发明村民变“名人”



□本报记者刘振兴本报通讯员庞占英摄影报道
“油条、油条……请您扫码支付,或者把钱投入保险箱。 ”近日,在禹城市莒镇大郑村,一辆无人驾驶的售卖小车成了稀罕物。发明这辆小车的,是当地一位名叫赵学才的41岁农民。
赵学才此前在北京从事装修工作,今年初受疫情影响赋闲在家,爱好发明的他便开始琢磨着找点事干,“3月有了想法,就着手设计和制造了。”说干就干,家里的杂物间变成工作室,车身是女儿淘汰的玩具车,车架是家里做铝合金门框剩下的材料,摄像头是从淘汰手机上拆下来的,喇叭是父亲卖豆腐皮时用的。实现小车的无人驾驶功能,对于仅有初中学历的赵学才来说是个大难关。为了解决信号不好问题,赵学才往返禹城市区多次,寻求帮助。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6月,无人驾驶小车成功上路。
无人驾驶小车成功了,能做些什么呢?“疫情期间提倡无接触购物,我发现售卖油条是个好想法,不仅方便大家,还能有点收入。”赵学才说。于是,他又专门学习了炸油条。就这样,赵学才的移动油条铺开张了,每天把油条装进无人驾驶小车里,赵学才自己在家里就能操控。
好学习、爱钻研的赵学才远不止无人驾驶小车一项发明。走进他的工作室,除了各式各样的制作工具,屋里还放了很多新鲜玩意——马头琴、遥控滑翔伞、无风风筝等。“无风风筝还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证书,我也开了网店,取名‘碳鹰匠人’,风筝销量特别好。”赵学才说。
前几天,一位山西客户付了1万元订金,订购一辆无人驾驶小车。赵学才开心地说:“父母岁数大了,我就在家种种地、搞点小发明,不去外地打工也能补贴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