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新语②丨一体协同,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编者按:四年前的那个金秋,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踏上齐鲁大地,在黄河入海口为我们擘画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深情似海,厚望如山。四年弹指一挥间,母亲河畔的山东,以“走在前”的担当,书写了一份怎样的时代答卷?让我们循着大河奔涌的脉搏,一同聆听这曲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大河奔流,发展潮涌。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不仅是守护生态底色,更是要锻造高质量发展的金色样板。山东,这个曾经的工业大省,正以“创新”为笔,在黄河沿岸描绘着一幅新旧动能转换的壮丽图景。

向盐碱地要粮食,筑牢中国“新粮仓”。昔日的“不毛之地”,今日的“希望田野”。山东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累计培育出68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种,在全国推广800万亩。当金色的稻浪在曾经的盐碱滩上翻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端牢中国饭碗的山东担当。

向绿色转型要效益,锻造产业“新引擎”。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27家、绿色工业园区61家,这一组数字背后,是山东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的决心。胜利油田东营原油库成为国内首个“碳中和油库”,全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正式投产……这些“绿色地标”的崛起,标志着山东的工业血脉正注入越来越多的“含绿量”和“含新量”。

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山东的产业变革,如同黄河改道,塑造的是全新的发展地貌。今天的山东,正在用“绿色系数”衡量发展质量,让“黄金效益”在绿水青山间奔涌。

向区域协同要未来,搭建开放“新格局”。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高昂,主动将“出海口”搬到沿黄兄弟省份的“家门口”。54个内陆港,100多条海铁联运班列,织就了一张“覆盖沿黄、辐射全国”的物流网络。从山西的光伏板,到河南的精密机床,沿黄地区的“山东制造”和“中国智造”通过这条“黄金通道”走向世界。鲁豫两省更从“隔河相望”走向“携手共进”,在化工、科技等领域深度合作,共绘高质量发展“同心圆”。

高质量发展,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山东“走在前”的核心要义。从盐碱地里的种子革命,到传统产业的绿色裂变,再到区域协同的开放胸怀,山东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正在打破发展的“黄河结界”。这条大河孕育的,不再只是农耕文明,更是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