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特约评论员 崔清泉
从历史深处奔腾而来,向着旧邦新命澎湃而去,优秀传统文化潮涌齐鲁、文化“两创”起势成势。
日前,以“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为主题的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成功举办,这是在齐鲁大地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地的又一实践缩影和生动注脚。
自1984年以“孔子诞辰故里游”为起点,历经40余年的薪火传承,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已成为享誉全球、跨越国界的文化盛典。
仲尼如月,万古非长夜。站在齐鲁大地这一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坐标上,我们听得到儒家先贤“怦怦作响的心跳”,也感受着生生不息的儒学脉动,洒落于身的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期许目光。
在期许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守正创新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绝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持久、更为深厚的文化滋养,我们需要深刻读懂今天的“文化盛典”。
在期许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为中华民族“开太平”的旧邦新命、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现代化,我们需要深切体悟大哉孔子的和合共生之道。
从“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中感悟文化自信。“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儒家学理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成为了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的滋养所在。
小到修身养性、独善其身,大到高居庙堂、兼济天下,以和为贵、以仁为本,已刻在了中国人的血脉基因里。没有“和”的境界与智慧,就没有家族传承、乡村自治的强大凝聚力,也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从“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中感悟治理恒言。“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为了大写的人”的社会治理相通,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品格风范与改革创新的担当精神相合……,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等儒家先贤的实践品格,奠定了中国社会最初的治理基因,引领了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同梦想。
从“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中感悟“同球共济”。“亲仁善邻”“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千年儒学以和为贵、立己达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正来自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
诚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中国古人讲‘同舟共济’,现在国际社会则需要‘同球共济’。”
从70年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答案”,到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我们一以贯之的主张民胞物与、安邦抚远、协和万邦,读懂了“和”文化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流淌的血脉,就感受到了我们那种无法改变的“和”的气度与涵养。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大哉孔子、儒岳巍巍,登高壮观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