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今天在招远大户陈家村举办

米袋子稳 菜篮子丰 果盘子满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今天在招远大户陈家村举办

鲁西平原的玉米穗裹着金衣压弯秸秆,胶东半岛的苹果缀满枝头映红山野,黄河口的大闸蟹膏满黄肥撬开食客的味蕾……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山东的田野以饱满的姿态讲述着丰收的故事。

丰收节,藏着的是农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朴素期盼。每一份丰收,既是农民扎根土地的实在付出,也离不开全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实在举措。

“今年我还是采用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玉米、大豆长势好。”肥城市安临站镇种植大户李红波说,他已经连续三年用这种种植模式了,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给推荐了“登海605”玉米品种与“临豆10”大豆品种组成“黄金搭档”,再科学配置好作物间距,既能让土地得到利用,作物间还能互相促进生长,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


山东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在全国粮食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交给山东“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的重要任务。2024年,山东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2025年,夏粮单产达452.8公斤/亩、居全国第一,总产达547.4亿斤、居全国第二,同比增加4.1亿斤、增量全国第一。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为保障秋粮生产,山东农业农村部门在夏种夏管关键时期,集中组织开展了秋粮生产关键技术巡回指导专项行动,六个省级专家巡回指导组分别深入“德聊吨半粮”“汶阳田”“鲁西南”等六大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引领区,以开办田间课堂、现场指导培训等形式,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大豆单产提升以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等秋粮生产关键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目前来看,全省秋粮作物长势良好,夺取丰收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

这不是丰收的全部——丰收是“米袋子”稳、“菜篮子”丰、“果盘子”满的图景。山东以占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贡献了全国8%的粮食、10%的肉蛋奶、11%的蔬菜、13%的水产品。

在栖霞市唐家泊镇肖家夼村的苹果园里,“锦绣海棠”已经成熟,虽然看起来个头不大,但是颜色鲜艳且甜度高。“我们村处在牙山国家森林自然保护区,有着独特的山区小气候,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苹果生长。再加上这几年通过改造老龄果园、种植新品种,苹果很畅销。”肖家夼村村党支部书记王鹏绩说,2019年,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在村里建立了科技扶贫基地,免费提供“锦绣海棠”苹果苗木,这个品种不用疏果、不需要套袋,管理相对简单,在超市里一斤能卖到8块多钱。

位于东营市垦利区的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园,一篓篓刚出水的大闸蟹被初步分类,经过麻绳捆绑与追溯码贴放,便进到冷链发往全国各地。黄河水、盐碱地、北纬37度……黄河三角洲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黄河口大闸蟹的品牌特色。通过推进大闸蟹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养殖,当地大闸蟹平均规格从1.8两/只提升到3.5两/只,亩均产量从60斤提升到260斤左右。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黄学东介绍,目前全市大闸蟹精养面积达7万亩,预计2025年产量将达7500吨、产值突破11亿元。

既要丰收,也要增收。9月19日—22日,由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的“青岛农品”助农惠民促消费活动举办,以“农业大集”的形式,串联起产销对接、品牌推广、民俗展演、成果展示、便民服务等多项活动。崂山绿茶、诸葛酥梨、黄岛琅琊鸡、“后塔牌”手工抻面、“闻风香”老火腿……活动展销涵盖种植、畜牧、林果、渔业及农产品加工五大品类的400余种青岛优质农产品,搭建起“青岛农品”走向大众餐桌、连接城乡消费的桥梁,让丰收的“果实”转化为增收的“实效”。

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将在招远市大户陈家村举办,聚焦“三农”工作重点领域,既体现全国元素,又着力突出齐鲁特色,包括1场联欢活动、5个成果展示、5项特色活动。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毛鑫鑫)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