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调查丨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啥选在山东这个小山村里办?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9月12日5点38分,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山东招远大户陈家村漫山遍野的葡萄大棚。年近七旬的刘希荣已经忙活开了。10年前,她承包50亩地种植阳光玫瑰,成了村里首批“农场主”。在大户陈家村,像刘希荣这样的“农场主”超过100人,这些人中,有老一辈的村民,有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也有附近村庄的乡亲。

今年8月29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总体安排和筹办情况,并宣布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全国主场活动将在大户陈家村举办。得知这一消息后,大户陈家村沸腾了!村民们喜气洋洋,一边照料着秋收,一边紧锣密鼓地为这场全国农民的盛会做各项准备。

一个人口仅1370人的小山村,凭什么“接住”全国农民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连日来,海报新闻记者在村里蹲点调查,探寻大户陈家村的发展之路,体验别具一格的“大丰收”。

9月12日,大户陈家村漫山遍野的葡萄大棚。

名副其实的“大户”:

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8亿元

大户陈家,名为“大户”,但起初与阔绰并不沾边。

40多年前,这个偏远山村穷得叮当响,村民们主要种植苞米、花生,完全靠天吃饭。

“原来叫大户陈家,我就感觉名不副实。我们这片有13个村,大户陈家是最穷的村之一。”村党委书记陈松海坦言。

陈松海是大户陈家村第二任村支书,1984年成为村里的当家人。他一心要改变贫穷面貌,带领村两委确立了“工业强村”之路。从村办工厂干起,一步步发展到村办企业年产值破亿元。30年间,大户陈家村逐渐壮大为拥有多家独立法人企业的经济强村。

9月12日,大户陈家村。

开办工厂为大户陈家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但随着工业发展陷入瓶颈,村办企业效益增速也渐渐放缓。2012年,陈松海开始谋划转型。

“30年工业强村之路,让我们有了底气和资本。但我们到底应该交给下一代一个什么样的农村?我们要把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山川、土地等资源,整合好、规划好、利用好。”下定决心后,陈松海花了两年时间到全国各地调研,从云南、黑龙江到甘肃,凡是媒体报道或地方推荐的典型,他一一走访。为选定良种,他还曾远赴日本学习。

大户陈家村的阳光玫瑰葡萄园。

2014年,大户陈家明确了产业定位和发展模式,大步迈上了乡村振兴之路。

陈松海带领村两委牵头创立“统-分-统”管理模式。首先,成立大户庄园农林专业合作社,流转、整合本村及周边约12000亩闲置土地,统一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实施水肥一体化灌溉,引入物联网技术。集体企业、流转土地村集体、承包人分别占股51%、40%、9%。

村里再把园区划分为10-90亩不等的地块,以每亩两三千元的价格分包给有意愿的农户,实现“管理模式农场化”。

最后,合作社提供统购、统防、统治、统管、统销等专业化服务,推行标准化种植,统一注册“大户庄园”商标,通过优价收购、利润返还、二次结算等方式,保障农民稳定收益。

在土地上刨了这么多年,到底种啥能赚钱?经过深入调研,陈松海力排众议,选定了阳光玫瑰葡萄。当地从来没有种过这种葡萄,起初,很多村民不敢尝试。陈松海便动员村两委成员带头承包,还让自己已经退休的妻子承包了50多亩地,成为首批“农场主”。

“看我敢迈出这一步,他们也就跟上了。要是连我们自己都没信心,老百姓怎么会有信心?”

一行行葡萄种下去,一片片山岭薄地成了“聚宝盆”。

如今,大户陈家已有100多位“农场主”,40岁的刘晓叶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生完二胎的她放弃城里的工作,回村承包了20多亩葡萄园,全家人一起打理,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眼看有了余力,她又在村里开起了超市和快递驿站,日子越过越红火。

古宅村村民杨洪利在大户陈家村打理葡萄园。

66岁的杨洪利是古宅村人,六年前从大户陈家村办企业退休后,又找了份打理葡萄园的工作,月收入四五千元。“在大户陈家打工的人可太多了,我老婆也在这边的粉丝厂上班。我还领着退休金,日子美着呢!”

此后,村里依托葡萄种植产业建起了酒庄,产品涵盖两个品类、四个品种,以阳光玫瑰葡萄蒸馏酒最为畅销,如今每年能为村集体创收上百万元。

村里还引进了果蔬真空冷冻干燥、粮油精深加工及杂粮烘焙三条生产线,进一步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

近年来,凭借工业托底,大户陈家的农业产业逐渐发展壮大,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8亿元,其中农业收入6500万元。靠着大胆改革和勤劳的双手,大户陈家村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户”!

大户陈家村建设的总面积6700多平方米的酒庄。

这里既有自行车赛事,还有“村BA”比赛

“大户”不仅富还很“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大幕开启,数亿中国农民有了新奔头。

在陈松海看来,要想保持农村活力,单靠做强一产、做优二产还不够,三产更不能落下。怎么把外人引进来,把年轻人留下来?他想到了举办赛事。

过去几十年,大户陈家村一直有办运动会的传统。2019年,陈松海在浙江衢州考察时,亲身感受了全国智力运动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更坚定了他引进体育赛事的决心。

经过大量调研,陈松海发现胶东丘陵地貌适合发展自行车赛事,“不是所有县市都有山地自行车标准赛道,但各省市都有队伍,他们需要训练基地。我们有,他们不会不来。”

陈松海请来专业的赛事服务公司,规划建设了23公里山地自行车赛道,含5.6公里国际标准越野赛道,同时建设了2.6公里公路骑训道及全国首条坡降递减式泥地小轮车赛道。

多场全国级赛事在大户陈家村举办。

陈伟卫是大户陈家村文体事业部项目负责人,也是众多返乡创业年轻人中的一员。她告诉记者,村里最初决定建自行车赛道时,几乎没人相信会有人到这山沟沟里来训练。没想到,赛道建成第一年,他们就成功拿下了省级山地自行车赛的承办权。

“4天时间,村集体收入9万块钱。”次年,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落户于此,村子知名度大增。截至目前,大户陈家已承办16场国家级、10余场省级赛事。“很多运动员和教练高度认可我们村的赛道。”陈伟卫自豪地说。

不光是举办比赛的时候热闹,平时,省内外多市的自行车运动队也固定在这里训练。再加上周边骑行俱乐部、自行车爱好者的加入,村里的收益非常可观。“去年,承办赛事带来的综合收入大约在400万元,今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700万。”

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大户陈家村承办体育赛事的频率、规格也在上升,村子的接待能力渐显不足。“我们正在筹建场地自行车馆,同步增加400个床位的运动员公寓,以保证运动员的训练、参赛。”

2025年7月,全国“村BA”北部大区赛在大户陈家村举办。

自行车来了,篮球也来了。今年7月,全国“村BA”北部大区赛落地大户陈家村。开幕当天下着小雨,现场却座无虚席,连球场外都聚集着1800多名无法入场的村民。赛事期间,村里日均客流超6000人,村里的公寓、酒店、民宿全部爆满,许多观众只得白天看比赛,晚上跑到市区找酒店住。短短7天,赛事为全村带来超230万元的综合收入,还创造了清理、维护、后勤保障等上百个就业机会。

在村里开火锅店的冯春光笑得合不拢嘴:“那几天,天天营业到凌晨两三点,营业额都是过万的。”

体育赛事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如今,大户陈家村已是集乡村旅游、康养旅居、体育赛事、教培研学于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同时,村里还引入农业科普、研学项目,以及无动力乐园、玻璃水滑道、七彩旱滑道、房车营地等游乐项目,年接待游客最高达25万人次。

“今年端午假期,每天客流超5000人,不管什么时候走到玻璃水滑道跟前,都有很多人在排队。就算人均消费200元,收入也相当可观。”村里宣传负责人王招玲兴致勃勃地介绍着,笑容越发灿烂。

从大户陈家村到“大户庄园”片区

不但一村富,还要一片富

“村与村是亲戚,是邻居,不能光我们自己好,幸福生活要大家共享。”在陈松海的带领下,大户陈家在变富、变美的同时,还带动周边12个地相连、水相通、民相亲的村庄共同发展。

这些年来,招远市将大户陈家与周边12个村跨村联建,成立大户新村联合党委,进一步整合13个村的资源,打破地域限制,共用“大户庄园”品牌,推动农工文体旅深度融合。“大户庄园”片区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

9月12日,大户陈家村漫山遍野的葡萄大棚。

在这里,丰收不仅是粮食增产、瓜果飘香,更是产业繁荣、生态改善、文化焕新、农民富裕的全面丰收。从一村富到一片富,“大户庄园”片区13个村抱团发展的成效,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经验。

“2024年,这13个村平均集体收入达到12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8万元,较三年前分别增长了40%和30%,远超各村单打独斗的发展水平。”金岭镇党委书记盛海翔告诉记者,产业兴盛了,村里的人气更旺了,很多年轻人回村打工、创业,仅回村的“85后”就有120人。

陈松海对抱团发展充满信心,“明年你再来看,肯定又不一样,路会越走越宽,发展会越来越好!”

山脚下,“誓走共富路,九死而不悔”的文化墙。

离开大户陈家村那天,恰逢周末,民俗街、游乐园的游客络绎不绝:一支500人的团队正在共享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民宿、酒店、餐厅的工作人员忙得热火朝天;刚送别全国“村BA”北部大区赛的篮球场上,如今又是一片忙碌景象——再过几个小时,2025年快手“村BA”山东站比赛将在这里打响,陈伟卫正指挥工作人员进行最后的清理和检查。

通往山顶的公路上,几个年轻人正骑着自行车缓行而下,他们是烟台市自行车运动队的队员,刚刚结束今天的训练。

冯春光开着观光车与自行车队员们擦肩而过,载着来自烟台市区的游客驶向游乐园。送完这波游客,他得抓紧去一趟火锅店,今天又是满座,要忙活的事很多。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为啥选在山东这个小山村里办?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位村民的笑容里,写在这片土地焕新的生机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