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经十路纬一路交叉口,有座不一样的街心花园:小径上画有斑马线、转向箭头,一盏醒目的红绿灯立在中央,标示牌的标语也有点不同——“交通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共筑无残疾的未来。”
交通安全与残疾预防有什么关系?今年8月25日是第九个残疾预防日,主题正是“预防伤害致残,共创健康生活”。
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疾病、伤害是主要致残因素,有关数据显示,道路交通事故致残,在伤害致残中占比较高。在第九个残疾预防日来临之际,围绕如何避免道路交通事故致残,记者进行了采访。
傍晚时分,街心花园凉亭下,摇着扇子的居民张海云说:“去年这里焕然一新,马路、信号灯、安全带、头盔等元素成了园中景色,这是在提醒我们要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如果不注意,会受伤致残。”
济南市公安局交管支队事故预防和处理大队警务技术二级主任杨海波介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人,也是最不可控因素。“大家自身安全意识提高,减少或避免危险性行为举动,事故自然会少。这一主观因素之外,有效避免道路交通事故致残发生,还要做好两件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与事故发生后高效救援救治。”
过陡的弯道、遮挡视线的树木、缺失的路灯,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隐患。“我们常说,隐患就是事故。排查整治隐患,首先要对已有的道路和交通环境进行体检、及时改造,弥补‘先天不足’。此外,还要统筹考虑,提前与道路建设、交通运输等多部门联动,不让隐患萌生。”杨海波举例说,在一城市交通干道改造升级立项时,交安局就参与论证,提出“增设非机动车道”的建议并被采纳,“这将有效避免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发生碰撞的可能。”
事故一旦发生,高效专业的救援救治通道就是承载希望、蕴藏奇迹的生命之桥。
在济南打工的王某,最近刚晋升为酒店大堂经理,其实,他才回到工作岗位不到半年。“去年12月,我被一辆车撞飞,司机逃逸了。过路群众报了警,是济南交警救了我。”王某回忆,当时自己已陷入昏迷,被送到医院进行救治。“后来,家人告诉我,在没有查获肇事车的情况下,历城交管大队协调医疗部门帮我垫付了所有医疗费。幸亏救治及时,没落下残疾,完全恢复了健康。”
王某的救命钱,来自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杨海波说,除了确保救助基金快速直达,他们还健全了交通事故人身伤害分类救援救治模式,瞄准现场救援、院前转运、医院急诊、入院治疗四个伤员医治关键环节,坚持做到警医消三方联动、救援救护车辆同出同救,减少救援救治时间延误。
据了解,自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实施以来,我省持续完善工作机制,做好预防各类伤害致残工作。面向儿童、青少年、老年人、高危职业从业者等重点人群,开展残疾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加强道路交通和运输安全管理,对国省道、县道平交路口存在视距不良等隐患进行排查治理2.8万余处。实施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精准确定重点行业企业,突出抓好工伤预防重点群体分级分类培训,全省重点行业工伤发生率较2020年底下降6.7%。加强儿童伤害和老年人跌倒致残防控,开展学校、社区、家庭儿童伤害综合干预,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加强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