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创造|运河畔的产业高地 玩出转型升级“新花样”

从“孔孟之乡”到“创造高地”,从煤炭基地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当全球制造业格局加速重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而来,一座以儒家文化为精神底色的城市——山东济宁,正以“了不起的中国创造”为笔,在中华文明的版图上书写着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密码。

从“跟跑者”到“领航者”的跨越

在京杭大运河济宁段,一座占地1125亩的现代化船厂正以颠覆性创新重塑全球内河航运格局。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用三年时间,将传统“沙滩造船”模式升级为全球首个内河新能源船舶智能制造基地,不仅让千年运河焕发新生,更以“中国创造”的硬核实力,在全球绿色航运竞争中占据先机。

当全球航运业仍在为减排目标焦头烂额时,山东新能船厂已率先完成技术突围。2025年6月,企业为法国达飞海运建造的182TEU纯电动力集装箱船正式开工,这艘搭载宁德时代电池储能系统的“零碳先锋”,标志着中国在纯电内河船舶制造领域已从模仿者变身为创新的引领者,拥有了与世界强国同台竞技的实力。

而这场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持续三年的技术攻坚战。相较于传统内河船型,新能源船采用天然气、电力等作为动力,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排放将降低90%以上,碳排放下降15%以上,环保低碳性能大幅提高,节能程度达到绿色船舶最高级。此外,新能源船实现了高度智能化,全系列船舶配备5G共联、北斗交互等先进技术。同时,通过研发构建智能驾驶系统,船舶已经具备辅助驾驶能力。

运输成本的差异更加凸显新能源船舶的竞争力。以5000吨位为例,LNG船比柴油船每百公里节省300元,从济宁龙拱港到江苏太仓港,LNG船单趟可省5000元,一年至少省10万元;纯电动力船每千公里成本只有7500元左右,还不到LNG船的一半。

链式创新催生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产业发展的浩荡浪潮中,像山东新能船厂那样实现突破并引发链式反应的企业,在济宁并不鲜见。作为全国制造业百强市,济宁市在装备制造、港航物流、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构建起了完整且成熟的产业链。这些完备的产业场景,为众多企业搭建起从实验室迈向车间的“最短路径”,孕育出大量令人瞩目的技术创新成果。

位于济宁高新区的山东龙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精准锚定复杂灭火环境下的无人机技术研发方向。2018年,该公司成功研制出首款用于林业的消防无人机。如今,龙翼无人机已实现华丽升级,从单一机型进化为“侦察+投弹”编队作战系统,单次火场覆盖面积可达500平方米,工作效率提升5倍以上。这种“场景即需求”的发展逻辑,让技术迭代与产业需求紧密咬合,形成了“研发-应用-优化”的良性循环闭环。

更为关键的是,济宁并未止步于单一场景的突破,而是积极运用“链长+链主”机制,全力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通过珞石、科比特等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伺服电机、谐波减速器等上下游企业纷纷集聚而来,逐步形成了“机器人+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新”,核心在于创新。济宁的产业转型并非“推倒重来”式的激进变革,而是通过“固本培新”实现双向赋能。

在工程机械领域,山推股份成绩斐然。从2013年推出国内首台SD90-5推土机,到2020年发布全球首台纯电推土机、国内首台无人驾驶推土机,山推股份持续推动产品向“智造”转型。这种转型不仅让山推从行业“跟跑者”跃升为“领跑者”,更以链主身份组建工程机械协同研究院,联合高校攻克激光定位、卫星信号融合等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本地化配套。

儒家智慧与数字革命的“化学反应”

在济宁的创造产品图谱中,文化基因始终是底层逻辑的隐形脉络。科比特航空将无人机产品以“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命名,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国际传播亮点;珞石机器人复刻书法技艺,用机械臂书写《论语》名句,展现“科技+人文”的融合之美。这种文化认同不仅增强了企业归属感,更让济宁在全球竞争中凸显差异化优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记忆点。

更深层的文化赋能体现在营商环境的“重情义、守信用、讲礼数”。珞石科技从北京迁址邹城,科比特航空因“产业界背书”选择济宁,背后是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稳定预期。2020年,济宁在全省率先设立工业技改基金,变奖补为股权投入,仅珞石智能制造产业园便获得千万元资金支持。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产业硬支撑。

从“孔孟故里”到“中国创造”,从“运河之城”到“零碳先锋”,济宁的蜕变揭示了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升级,既需要技术硬实力的突破,更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浸润;既需要场景驱动的精准发力,也需要生态协同的系统重构。当新能船业的智能工厂在白马河畔崛起,当一艘艘绿色船舶驶向全球,济宁正以“了不起的中国创造”之姿,在京杭大运河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转型升级密码。(文/郝亚松)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