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加快数字人才培育,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等情况。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国数据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山东持续深化数字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服务等全链条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打造数字人才发展新生态,有效激发了数字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山东正以“数字强省”建设为抓手,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一)
在潍柴全新一代发动机数字化产业园,AGV智能运输车精准“投递”各类零部件;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山河”超级计算平台以千万亿次级别计算能力高速运转;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应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13次刷新全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这些数字化场景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关键因素——人才。
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近年来,山东持续深化数字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服务等全链条体制机制改革,有效激发了数字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比如,打造全链条的数字人才培育机制。邀请“两院”院士、省内外权威专家,举办数字技术领域高级研修班51期,去年以来,培训高层次和急需紧缺数字人才1500余人;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项目年均培训数字技术工程师1200余人;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发放数字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3.9万人次。
还如,着力拓宽数字创新人才引育渠道。去年以来,推荐20余名数字领域人才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5名数字领域人才获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组织30余家数字企业参加“海聚山东”留学人才招聘活动,招揽数字产业人才140余人;组织一大批数字企业参加人才招聘活动,达成博士后引才意向103人。
(二)
在齐鲁大地,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山东累计推出省级数字产业重点项目100个,建立培育10家平台经济重点企业、7个平台经济产业集聚区,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6个。2024年山东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过49%,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
山东数字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得益于人才的“引育用留”。近年来,随着山东数字职业和数字人才规模快速增长,山东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为人才的集聚构建优质的生态环境。
比如,开辟职称评审新赛道。围绕数字经济应用集中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网络安全工程、工业互联网、物联网、量子通信等领域,增设了12个数字领域职称专业,积极利用开发区特色专业职称制度,拓展职称评价领域。
还如,树立职业发展新导向。围绕数字产业和数字技术职业特点,邀请领军企业、“瞪羚”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学会参与制定了12个新数字专业职称评价标准;打破学历、论文、科研成果等条条框框限制,突出考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破解“评、用”两张皮,让人才评价更加精准、更加科学;推出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才评价标准,让职称评价更加贴近产业、贴近行业、贴近实践。
山东根据数字产业特点,探索实施多元化评价模式,打破了过去职称评审“步步爬台阶”限制,建立职称评审“直通车”,有力增强了职称对从业者的吸引力,让高层次人才愿意来、想留下、有发展。
(三)
前不久,国家将在国内10个省市部署建设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山东作为试点之一,被纳入此次的整体布局。对于山东而言,这无疑是推动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又一机遇。
唯有让数字经济更好地适应于、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够发挥更大价值。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山东有着海量的数据资源和丰富的应用场景。
以济南为例,玫瑰产业是济南平阴的特色产业,围绕玫瑰花质量不稳定、销售渠道窄、花农贷款难、附加值不高等产业发展痛点,济南通过整合15项公共数据资源,采集4大项种植数据、25项加工数据,赋能玫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服务数字化升级,平阴玫瑰鲜花收购效率提升80%,生产管控效率提升18%,用于深加工的原材料(大花)比例由2%提升至32%,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由30亿提升至60亿元。
再以青岛为例,青岛将举办首届山东省数字工程师创新创意大赛暨国际数字工程师邀请赛,以“智赋齐鲁 数领未来”为主题,融合山东特色与科技前沿,让这方技术比拼的舞台,承担起全球智慧与山东数字产业需求的桥梁,为打造山东省数字工程师大赛这一新生品牌注入强劲的青岛动能。
数字经济不仅变革生产方式,也重塑生活方式。面向广阔的数字蓝海,山东还将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姿态,让数字经济在齐鲁大地“步步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