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榜上,山东企业以产业链之力锻造世界级品牌

7月29日,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揭晓,山东企业迎来高光时刻:山东黄金集团以348亿美元营收位列第465位,成为省内第五家登榜企业。此前,山东能源集团(第82位)、魏桥创业集团(第166位)、海尔智家(第390位)、山东高速集团(第401位)已连续多年入围,共同构成山东经济的头部舰队。

这一突破早有伏笔。在7月22日发布的《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中,山东共有19家企业上榜,数量居全国前列。山东黄金位列第118位,营收规模已超去年世界500强入围门槛(321亿美元)。从中国榜单的“后备军”到世界舞台的“新力量”,山东黄金集团的跃升印证了山东产业升级的厚积薄发。

大企业做生态

从企业名单看,这五家山东企业分属能源、有色金属、家电制造、交通基建等多个产业门类,虽然行业属性不同,但背后都离不开“山东制造”的根基。

产业链上看品牌、品牌链上看山东。山东将“好品山东”建设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盘,持续推动品牌向价值链高端跃升,释放出制造强省的系统势能。

以山东能源集团为例,2024年全年营收突破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9%,不仅持续夯实在煤炭、化工等传统能源领域的优势,还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不断布局。能源集团依托“链主企业”带动整条产业链集群发展,拉动上百家本地配套企业共同进步,形成了“龙头带链、链动全局”的良性生态。

再看首次上榜的山东黄金集团,2024年营收达348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14.3%。这背后不仅是国际金价上涨的红利,更得益于其“走出去+智能化改造”双轮驱动战略。企业通过并购海外优势矿产资源,并在国内推进智能矿山建设,推动“黄金制造”迈向“黄金智造”。

品牌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在完整产业链支撑下,品牌才有厚度、有张力。而山东恰恰拥有这样一批能“撑起一条产业链”的企业。品牌之上是制造,制造背后是系统。

山东“链”上发力

从五家上榜企业的分布来看,它们分别代表了山东能源、铝纺、家电、交通和黄金五大核心产业链的领军者。巧合的是,这五条产业链,正是山东近年来重点打造的“十强产业”之列,体现了政府前瞻性布局与企业主动作为的同频共振。

近年来,山东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推动工业“智改数转”,发布并实施了100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明确产业图谱、链主企业、关键节点和技术瓶颈。海尔、魏桥、山能等龙头企业在链上起到“火车头”作用,不仅自己跑得快,还带动上下游一批“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一同前进。

海尔智家是这一战略的典型代表。作为唯一上榜的中国家电企业,2024年营收突破390亿美元,海外市场占比近50%。在全球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海尔以场景化、生态化战略,打造出一整套以用户为核心的智慧家居体系,其“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更赋能超8万家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成为名副其实的链主企业。

与此同时,山东还推出“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遴选机制,从全省数万家工业企业中筛选出300余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核心品牌。魏桥创业、海尔智家、日照钢铁等均在其中。这不仅强化了品牌的背书效应,也为企业打开了资本、市场和政策的通道,让品牌真正“能打仗、见效益”。

品牌就是竞争力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山东企业以“能造”著称,但在“能卖、能叫得响”的品牌建设上略显薄弱。如今,这一局面正在改变。

数据最有说服力。据《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显示,山东共有33个品牌入选工业类品牌百强榜,入选品牌数量位居全国第三。海尔、魏桥、青岛啤酒、潍柴动力等均进入前列。这一方面表明山东品牌正在整体上台阶,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品牌正成为产业发展新的势能。

在山东黄金、山东高速这些传统基建与资源类企业中,也能明显看到品牌思维的注入。山东高速不仅在省内推动智慧高速建设,还承建海外多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走出一条“工程+品牌+资本”融合发展的新路。其2024年实现营收388亿美元,净利润增长超过12%,品牌赋能已见成效。

回到《财富》榜单,其权威性不仅在于营收、利润等硬指标,更看重企业综合治理、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这一点看,山东企业的进榜,并非一时的运气,而是长期积淀与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

品牌背后的治理能力

一个企业的品牌,归根结底是其治理水平、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从“山东制造”到“山东品牌”,再到“山东链主”,山东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离不开制度设计、政策激励和营商环境的综合支撑。

山东还在全国率先推行“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协同发展机制,出台《“好品山东”品牌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品牌+平台”“品牌+资本”等模式,释放出更多品牌经济活力。这背后,是对制造业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的系统性理解与治理能力的现实体现。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份榜单,只是山东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一个缩影。下一个“世界500强”,就藏在山东某条产业链上的“好品”企业里悄然生长。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