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了山东|首单保税天然气业务达成!山东沿海内陆 “两翼齐飞” 保供超给力

7月23日,在青岛海关监管下,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大鹏公主”号LNG运输船成功靠泊位于青岛董家口经济区的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青岛LNG接收站,其运载的7.8万立方米保税液化天然气(LNG)注入国内最大单体保税仓库,标志着山东省首单保税天然气业务正式落地,也意味着青岛LNG接收站正式升级为海关监管的“国际中转站”。

青岛LNG接收站是国内唯一拥有“双泊位”码头的保税LNG储运终端,其靠泊能力覆盖3万至27万立方米舱容的各类LNG船舶。该接收站由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运营,自建成以来,已成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天然气进口枢纽之一。

在全球推进“减碳”“脱碳”的背景下,作为清洁能源代表的LNG需求持续增长。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费需求旺盛,但储气调峰能力相对不足。

青岛LNG接收站是中国石化第一座LNG接收站,也是山东省目前唯一在用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其一期、二期工程分别于2014年11月、2021年8月投产,年接转能力达700万吨,供气范围覆盖鲁、苏、皖、冀、豫等省市。

青岛LNG接收站

拥有27万立方米容积的国内最大储罐,属于青岛LNG接收站的三期工程,于2021年8月正式开工,2023年8月建成。

青岛LNG接收站有效缓解了华北地区的能源供应压力,成为“西气东输”“北气南下”的重要补充。青岛LNG接收站已累计安全运行十年,累计接卸资源近5000万吨,气化外输天然气约540亿方,相当于替代燃煤约6264万吨,减少碳排放约1.13亿吨。

在如此亮眼成绩的吸引下,其他城市也纷纷加入这一“赛道”。

烟台打造北方最大LNG储运枢纽

构建“中国北方清洁能源中心”

为打造“中国北方清洁能源中心”,烟台市正依托三大LNG接收站码头建设,全力推进北方最大液化天然气(LNG)储运基地建设,预计2025年底前全面建成。

烟台市的LNG接收站

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龙口LNG接收站:

此项目位于烟台市龙口港区,一期工程于2021年11月正式启动,包括1座26.6万立方米LNG船泊位、4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及配套气化外输设施,年通过能力650万吨。2025年6月30日,该项目的一期工程通过验收检查,标志该项目储罐及接收站主体工程全部建成,完成主体装置机械竣工,向投产运营迈出关键一步。

龙口南山LNG接收站:

一期工程配套码头位于烟台港龙口港区,建设26.6万立LNG接卸泊位1个,年通过能力644.6万吨,项目已完工,正在组织竣工验收。

烟台港西港区LNG接收站:

配套建设1座26.6万立方米LNG接卸泊位和1座5万立方米LNG装船泊位,年通过能力650万吨。码头主体已完工,输气管网铺设工作正同步推进,计划2025年底投用。

烟台港西港区LNG接收站

以上项目均可以接卸世界上最大的26.6万立方米LNG船舶,全部达产后,烟台市港口LNG接卸能力近2000万吨。通过完善的输气管网,来自三大接收站的LNG将覆盖烟台全市、服务山东省,并有效辐射环渤海乃至华东、华北区域,将显著增强我国北方地区的天然气调峰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成为烟台构建“中国北方清洁能源中心”的重要支撑。

创新布局内陆储备基地

构建“两翼齐飞”保供格局

在推进沿海LNG接收站建设前,山东省自2020年起就着眼于省级层面的战略统筹,率先在全国创新模式,启动了省级天然气储备基地的建设工作。

山东企业自愿申请基础上,组建东明石化、山钢日照、金鲁班洁能、华胜能源、恒伟化工5个LNG储气站为首批的省级天然气储备基地,形成政府储气能力7200万立方米,在全国首创省级层面统筹社会资源、省市财政补贴支持、通过购买储气服务保障政府储气的模式。

2020年4月20日,泰安60万吨LNG项目在泰安岱岳区范镇顺利投产。

泰安60万吨LNG项目

此项目是我国首个利用自主技术、国产设备建设的规模最大的天然气液化项目,是首个中国LNG(液化天然气)工艺技术和关键设备国产化的重要工程。

2022年12月23日,济南南曹范LNG(液化天然气)调峰储配站全面建成投产,该项目总占地面积22.8公顷,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一座3万立方米的双金属天然气全容储罐、一座4万立方米三金属天然气全容储罐及相关的配套附属设施,项目最大储气能力达到4200万立方米,可满足济南市及周边地区7天以上的民生用气需求。

山东首单保税天然气业务的成功落地,不仅是青岛LNG接收站功能升级为“国际中转站”的关键一步,更是山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高水平天然气储运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山东正通过沿海与内陆“两翼齐飞”的科学布局,持续强化清洁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随着LNG接收站建设的深入推进,山东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区域能源结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中的作用将愈加凸显。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