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热浪炙烤大地,在莒南县板泉镇渊子崖村,渊子崖烈士纪念塔巍然耸立,塔上镌刻了242位英烈姓名,无声地诉说着1941年寒冬那场气壮山河的农民自卫战——渊子崖保卫战。
“9米高塔共分为3层,第一层铭刻了242位烈士的英名及其英雄事迹,第二层有题词‘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第三层南面刻有‘烈士纪念塔’五个大字。”渊子崖村村委会主任助理王静雨在苍翠的柏树下介绍,147名村民在战斗中牺牲。
80余载光阴流转,战火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在这片血火淬炼的红色热土上,先烈们的精神正以新的面貌代代相传。7月3日上午,记者走进莒南,探寻革命遗址,感受时代巨变。
“俺爹当时就给前来抢粮的伪军回信,说‘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年逾古稀的村民林祥秀讲起父亲林凡义带领渊子崖村自卫队和村民抗击敌寇的故事时,自豪的语气中时有哽咽。
1941年的寒冬,千余名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将渊子崖村重重围困。面对强敌,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以简陋的“生铁牛”、“五子炮”、大刀、长矛甚至农具为武器,奋起反抗。自卫战从早晨一直持续到中午,炮火连天中,渊子崖村东北角的围墙被炮火炸开了一个缺口。为守住缺口,不让日寇进村,年轻的自卫队员林端午抡起铡刀守在缺口,在砍倒敌人后被子弹击中,不幸牺牲;看着倒在血泊中的儿子,林端午的父亲林九宣举起长矛转身向缺口处的敌人冲去。战争还在持续,因双方实力悬殊,太阳偏西的时候,敌人从缺口涌进村庄,自卫队员与村民借着熟悉地形的优势,拿起大刀、长矛、铁叉与敌人殊死搏斗,林清义等十余位60多岁的老人也举起大刀加入战斗……战斗持续整日,八路军闻讯驰援,终解村庄之困。
昔日浴血之地,今日已成为赓续红色基因的热土。莒南县以创新思维激活红色资源,一场以渊子崖保卫战的故事为蓝本开发的红色教育沉浸式课堂体验活动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各位同学,欢迎大家体验《渊子崖的抵抗》这一故事,我是本场的主持人。”活动中,随着主持人的引导,参与者化身渊子崖村村民,搜寻线索、获取物资,在层层解谜与抉择中亲历生死考验,深刻体悟普通百姓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家国大义。这种创新,成为新时代年轻人触摸历史的“新密码”。
在莒南县岭泉镇马棚官庄村,沉浸式研学活动也在进行。“在抗日烈士纪念塔下,教官带我们分组体验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感受,我和同学们都热血沸腾,好像跟着革命先辈为新中国成立出了份力!”参加红色研学活动的一名中学生难掩激动,向记者分享参加课程的感受。
近年来,莒南深耕“红色+研学”融合模式,精心串联渊子崖、山东省政府诞生地、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等红色地标,打造红色精品研学路线。“莒南县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精心打造‘沂蒙红芽’这一青少年研学品牌,吸引了众多学子和游客前来探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推动莒南研学旅行行业的健康发展。今年上半年,莒南县共接待研学团队35批次,共计12000余人。”莒南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