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 国宝请回答:“趴卧不漏”的辽三彩龟形壶,藏着马背上的智慧

11月29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等联合组织开展的“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东济宁举行。

说到三彩器,人们往往会想到唐三彩,唐之后,风格独特、辽代独有的辽三彩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另一颗明珠。济宁市博物馆的“济宁千秋”展中,一尊趴着的三彩龟形陶背壶十分亮眼。小龟的龟背和腹部上绘制着黄绿色纹饰,头部高高抬起,嘴巴微张,龟爪的脚趾清晰可见,龟壳后方还露出一条小小的尾巴,显得元气满满、憨态可掬。

“辽三彩没有蓝色元素,主要以黄绿为主,非常有民族特色。”济宁市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黄晓晨介绍,辽代的陶瓷考虑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实用生活器物为主,馆内展出的这件龟形壶的四角有孔洞,穿上绳子可以像“双肩包”一样背起来,“龟嘴巴是注水口和出水口,圆鼓鼓的龟身可以容纳大量水,就像今天用的水壶一样。内部还有一个精巧的机关,即使平放水也不会流淌出来。”

据了解,济宁市博物馆始建于1985年,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达16余万件套。“济宁千秋”展是了解济宁地区历史文化的必游之地,从远古文明的曙光初现,到春秋战国的风云变幻,再到汉唐盛世的辉煌璀璨,直至近现代的沧桑巨变,济宁的历史如同一部厚重的书卷,将过往的荣耀与灿烂呈现到来访者眼前。目前,济宁市博物馆文化中心馆以宏大的建筑规模和丰富的藏品,成为济宁文化的新地标。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