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驴管家”贾吉民——让德州驴“活下来”火起来

贾吉民为黑驴添加饲料

□文/图本报记者 邢仁宇

10月3日晚,禹城市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吉民在德州驴庄的驴棚里忙碌。“一般驴崽的脑袋和蹄子同时出来,这一头蹄子卡在了里面。”他一边安抚母驴,一边用手摸索着。很快,一头小驴崽顺利降生。

从蔬菜大棚到德州驴保种场,从“门外汉”到乡土专家,42岁的贾吉民坚守17年,不仅让濒危的本土驴种重焕生机,更蹚出一条“保种+产业”乡村振兴的新路。

2008年,他与合伙人一起经营饲料厂,但每年上百吨的下脚料让他十分头疼,“卖了赚不回运费,养鸡鸭吃不完,不如养驴。”

德州驴体型高大均匀,生长快,在我国驴遗传资源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培育肉用驴种的首选品种。他跑遍德州的乡镇,挨家挨户收驴。2010年,凑齐100来头,在改造的蔬菜大棚里开始了“土法养驴”。

“你看这头驴,体重900斤,昂起头足有2米高!”他骄傲地说。2021年,这头驴在中国畜牧业协会驴业发展大会的驴王比赛中一举夺魁。

养驴头3年,贾吉民踩过的坑数不胜数。从市场批量买驴时,总会混着几头残驴、病驴;给母驴喂错饲料,导致高血脂不发情,错失一季育种期。最让他难以释怀的,是2011年收来的两头母驴,两头驴体重都有350多公斤,其中一头还怀着小驴。生怕它们饿着,就一直喂饲料,没想到积了食,第二天就没气了。

自此贾吉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技术搞起来。他跟着各个牲口市场的“牙行”学买驴、看驴,向畜牧局专家请教养殖方法。渐渐地,从助产到切蹄子,各类养驴技能都烂熟于心。2015年,公司申报山东省德州驴保种场,专家现场考察时不禁称赞道:“你这驴的体型标准,比省里要求的还高!”

如今,步入驴场,五六米高的棚舍整齐排列,育种棚、增肥棚、妊娠棚分类精细,饲养员、兽医、卫生管理员各司其职,昔日的土法养殖已全面升级为科学化管理模式,存栏量也从100多头增至最高3000多头。

养殖场步入正轨后,他在养殖扩繁的基础上,引导周边农民加入德州驴养殖的队伍,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同步提供疫病防治、仔驴供应、饲料保障等服务,带着乡亲们一起养驴。先后帮扶禹城市市中街道、梁家镇等10个乡镇,累计向农户提供优质驴苗3000余头,带动1000多户养殖户增收。2017年,该公司获评“山东省乡村振兴(脱贫帮扶)龙头企业”。

为了进一步提升养殖技术,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建立了驴源性DNA检测、驴乳成分分析等多项检测技术体系。2021年,“科技小院”在养殖场内挂牌,中国农业大学、聊城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团队定期来这里开展科研项目,目前,疾病防控、全混合日粮等科研成果已投入使用。

技术有了,产品必须跟上。走进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驴肉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将真空包装的酱驴肉装箱。“这是咱的‘天地龙’品牌驴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安徽、重庆等地。”养殖场旁边,是去年刚刚落成的“德州驴文化馆”,馆内陈列着老驴车、老磨盘、老照片等物件,展示着德州驴在历史发展中留下的足迹。贾吉民转身指着隔壁的餐饮楼说:“现在来到德州驴庄,游客能吃驴肉宴,临走再带包熟驴肉。”从养殖到加工,再到文旅融合,德州驴的产业链越拉越长。

17年里,贾吉民不仅“让本土品种活下来”,还用“保种+技术+产业”的组合拳,让本土品种“火起来”——既守住了乡土物种的基因密码,又给乡亲们蹚出增收路,更为全国本土畜禽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德州样本。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