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客在耀涛糕点店购买月饼
□文/图本报记者 孟志远 本报通讯员 刘晓真
中秋旺季虽过,但齐河县大黄乡北段村的耀涛食品厂生产车间里依然繁忙,工人们在自动化流水线旁将一箱箱糕点封装打包。
从父辈的家庭作坊到如今规模化的食品厂,厂长段耀涛带着三代人坚守的匠心,让耀涛糕点从大黄乡走向全国,成为“德州老字号”。
从小作坊到食品厂
1976年,段耀涛的爷爷在家里支起炉灶,用古法手工制作蜜三刀和泡子糕。每逢二郎庙大集,爷爷就赶着驴车在土路上颠簸几小时去集上售卖。1992年,段耀涛父亲创立了耀涛品牌,经过多年口碑的积淀,耀涛糕点成了方圆十公里乡亲们的心头好。
“我小时候,一到中秋节,全家熬夜手工做月饼,用木头模子压出花纹,再用烧锯末的土炉烘烤。父亲在炉前忙活,母亲在一旁配馅料,芝麻、花生都是当天现炒现用,保证新鲜。早上6点刚在集上出摊,购买的人就排起了长队,一天能卖3000多个月饼。”段耀涛回忆。
1996年,18岁的段耀涛毅然接过了家里的担子。从赶集零售做起,蹬着三轮车走泥路,风雨无阻。2007年,他注册了齐河县大黄乡耀涛糕点店;去年,又投资200多万元,将小店铺升级为食品厂,年产值达300多万元。10万级净化车间里,全封闭的半自动化及自动化生产线取代了手工模子。
“从爷爷烧煤炉到父亲赶集,再到我这代建厂,三代人的汗水才换来今天的规模。这不仅是工厂,更是传承的纪念碑。”段耀涛看着崭新的设备感慨道。
从摆摊吆喝到发货全国
提起早年赶集,段耀涛苦笑道:“那时路太难走了,遇到下雨天,浑身溅满泥点子。”最苦时,他和五六个同行在烈日下摆摊吆喝,竞争激烈。但耀涛糕点早已小有名气——甜而不腻的蜜三刀、清爽可口的泡子糕,成了大黄乡的招牌。
随着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耀涛食品厂积极创新经营模式。除了在大黄乡布局销售门店、深耕本地市场外,企业还持续拓展外地市场。如今,借助冷链物流,产品已顺利发往全国各大超市与农贸市场,从山东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乃至遥远的新疆,消费者都能轻松买到地道的“大黄乡味道”。“自从开始给商超供货,订单量直接翻了几番。”段耀涛介绍,尤其到了中秋前夕,企业物流发货更是进入高峰,每天发货车次达十几趟。
线上宣传更是锦上添花。段耀涛紧跟潮流,在短视频推广上发力,在抖音开设账号分享耀涛糕点。镜头前,刚出炉的月饼泛着油光、蜜三刀上点缀着芝麻、泡子糕层层酥脆,多款糕点的诱人画面搭配“家乡传统味”的温情文案,吸引众多网友点赞评论。2024年,凭借多年的口碑积淀与地道工艺,耀涛糕点获评“德州老字号”。
带着乡邻一起致富
耀涛食品厂的规模在扩大,但那股渗透在细节里的匠心依旧。厂里对原材料的把关近乎苛刻,食用油只用大品牌,芝麻专挑颗粒饱满的上等品,连糖稀都坚持用红糖手工慢火熬制。段耀涛介绍:“咱的核心配方是祖传三代的手艺,最经典的就是蜜三刀和泡子糕,讲究的是低糖低油、甜而不齁、油不腻口,这标准从爷爷辈传下来就没变过。”
近几年,段耀涛组建了口味研发团队,在保留传统糕点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陆续研发出苏式月饼、广式月饼、鲜花糕等8个系列,涵盖无糖、杂粮等20余种口味,既有迎合健康消费潮流的改良款,也有融入地域特色的创新品,让“老味道”吃出了“新花样”。
段耀涛始终记挂着乡亲们,他特意把食品厂建在北段村村口,优先吸纳村里的剩余劳动力,现已解决12名村民就业。
目前他正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取让祖传的糕点制作技艺走向更远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