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张庄镇青年王坤返乡创业——传承百年技艺 建起共富工坊

王坤用卤水点制豆腐

员工晾晒刚制作完成的豆腐皮

□文/图本报记者姜伟 孙芷琪 本报通讯员张伟靖 栾绍宇

7月20日凌晨1点,禹城市张庄镇大洼王村谷园豆制品共富工坊灯火通明。38岁的王坤和妻子忙着选豆、洗豆、泡豆……看似简单的准备工作,是每天制作豆腐皮的起始工序。

王坤是大洼王村人,他的外祖母家住张庄镇杨李村,那里的豆腐皮清爽筋道、豆香醇厚,已有百年历史。他从小耳濡目染,对这门技艺有着深厚感情。

在北京工作了10多年,眼看村里坚持做传统豆制品的人越来越少,技艺面临失传,2024年初,王坤辞职返乡,从长辈手中接过传承重担。

王坤从家庭小作坊做起,一步步扩大规模。2024年5月,他向大洼王村党支部书记王清虎详细讲述了创业规划,并与镇党委、政府积极沟通。在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下,同年11月,谷园豆制品共富工坊成立,“张庄杨李”商标也成功注册。

如今走进工坊,千张机、三连磨机等设备有序运转。产品线从单一的豆腐皮,拓展到黑豆豆腐皮、豆腐丝、豆腐干等。工坊日均消耗干豆150公斤,产出优质豆腐皮600余张,日营业额稳定在1700元左右。

王坤最引以为豪的,是工坊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他坚持用卤水点制豆腐皮,尽管相比石膏点制,这种方法效率低、产量少,但做出来的豆腐皮吃起来更有嚼劲,味道更鲜香。这份对风味的执着,也成了他常挂在嘴边那句:“就得守住这口‘老味道’!”

市场开拓之初,王坤将豆腐皮做成试吃装,不辞辛劳地奔波于禹城市和平原县的超市、饭店,一家家敲门,一遍遍推介。凭借过硬的品质和地道的风味,“张庄杨李”豆腐皮逐渐赢得口碑,积累起一批忠实的客户群。

“目前,我们正通过电商平台宣传豆制品,努力将‘张庄杨李’品牌打出去。”王清虎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