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用卤水点制豆腐
员工晾晒刚制作完成的豆腐皮
□文/图本报记者姜伟 孙芷琪 本报通讯员张伟靖 栾绍宇
7月20日凌晨1点,禹城市张庄镇大洼王村谷园豆制品共富工坊灯火通明。38岁的王坤和妻子忙着选豆、洗豆、泡豆……看似简单的准备工作,是每天制作豆腐皮的起始工序。
王坤是大洼王村人,他的外祖母家住张庄镇杨李村,那里的豆腐皮清爽筋道、豆香醇厚,已有百年历史。他从小耳濡目染,对这门技艺有着深厚感情。
在北京工作了10多年,眼看村里坚持做传统豆制品的人越来越少,技艺面临失传,2024年初,王坤辞职返乡,从长辈手中接过传承重担。
王坤从家庭小作坊做起,一步步扩大规模。2024年5月,他向大洼王村党支部书记王清虎详细讲述了创业规划,并与镇党委、政府积极沟通。在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下,同年11月,谷园豆制品共富工坊成立,“张庄杨李”商标也成功注册。
如今走进工坊,千张机、三连磨机等设备有序运转。产品线从单一的豆腐皮,拓展到黑豆豆腐皮、豆腐丝、豆腐干等。工坊日均消耗干豆150公斤,产出优质豆腐皮600余张,日营业额稳定在1700元左右。
王坤最引以为豪的,是工坊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他坚持用卤水点制豆腐皮,尽管相比石膏点制,这种方法效率低、产量少,但做出来的豆腐皮吃起来更有嚼劲,味道更鲜香。这份对风味的执着,也成了他常挂在嘴边那句:“就得守住这口‘老味道’!”
市场开拓之初,王坤将豆腐皮做成试吃装,不辞辛劳地奔波于禹城市和平原县的超市、饭店,一家家敲门,一遍遍推介。凭借过硬的品质和地道的风味,“张庄杨李”豆腐皮逐渐赢得口碑,积累起一批忠实的客户群。
“目前,我们正通过电商平台宣传豆制品,努力将‘张庄杨李’品牌打出去。”王清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