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凡军:返乡当“头雁”科学种大田

原标题:武城县广运街道曲庄村党支部书记曲凡军——返乡当“头雁”科学种大田

□本报记者王志冕本报通讯员李淑冉王一凡

站在玉米地地头,望向被喷灌水雾笼罩的田野,曲凡军的眉间舒展了许多:“出苗齐、长势也不错,照目前情况看,产量能比去年好。”

个头儿不高、略显敦实,初见曲凡军,他的朴素、干练令人印象深刻。出生于1985年的曲凡军,现任武城县广运街道曲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21年村“两委”班子换届时,受家乡“能人返乡”政策感召,在外地做生意的曲凡军毅然回村,并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为家乡振兴的“领头雁”。

上任伊始,曲凡军便探索实施干部“四定”评价模式,激发班子活力。同时,积极“借智借力”,聘请在外能人和老党员担任村里发展顾问,从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经商者中选出4名35岁以下能人纳入后备干部库,由村“两委”成员“一对一”帮带培养,为村子长远发展储备力量。

组织强起来,发展动力足。曲庄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曲凡军决定从农业入手,在土里“淘金”。“早在2017年,村里就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但入社土地仅有300多亩,规模小、产量低。”曲凡军说,2022年6月,他带领村干部逐户走访,从成本、风险、效益几个角度帮村民算账,成功推动1650亩土地入社,全村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随后,合作社根据土地条件科学划分了传统作物区与经济作物区,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管理,每亩地的种植成本下降50元。

“之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科学。”在曲凡军的带动下,今年初,合作社应用智慧农业监测系统,全方位、立体化监测各项农业生产数据。“以墒情为例,4个智慧探头能够对土壤的湿度、温度、酸碱度以及氮、磷、钾等指标进行全天候监测,每2小时更新一次数据,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土壤状态,精准施肥灌溉。”曲凡军说,今年小麦在拔节期土地碱性偏大,他们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压碱,有效保障了小麦丰收。他们还购置了大型耕地机、联合收割机、自走式喷雾机、平地机等20多台大型农用机械,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为农服务中心,粮食库房、晾晒场、烘干设备等一应俱全,服务范围可辐射周边10个村庄。

此外,曲凡军紧盯市场动向,主动与德商种业、康宏牧业签订种植协议,建立起育种、管理、回收“一条龙”服务体系。去年,每公斤小麦的收购价比市场价高0.2元,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

合作社科学种田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曲庄村村民张立忠掰着手指头算了笔账:家里有5亩地,每亩每年的租金加分红是1100元;在合作社打工,一年还能收入1万元。“只要能让老百姓增加更多收益,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的付出就没白费。”曲凡军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