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省级非遗项目德州跑驴传承人赵延君——
演绎“驴背”上的诙谐舞蹈
赵延君(前)带队参加德州非遗大集活动。记者刘振兴 摄
欢快的舞姿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
德州新闻网讯 记者马乐
“仔细听哨音”“注意队形”……2月3日一早,在德城区新湖街道顺城社区居民活动中心外的空地上,赵延君带领着跑驴队的队员们紧锣密鼓地排练,为即将到来的全市元宵节非遗展演做准备。
65岁的赵延君是省级非遗项目德州跑驴传承人,身材瘦小但精神矍铄。排练过程中,她不时纠正队员的动作,吹着哨子指挥队伍变换队形,嗓子哑了也毫不在意。
德州跑驴是一种从运河边上发展起来的民间舞蹈形式。由德州城郊马庄村村民凭多年赶车、侍弄牲口的经验及武功基础,以民间文艺《王小赶脚》为基础,进行改编创作而成,演绎了农村新婚夫妻骑驴回娘家路上的趣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与创新,德州跑驴形成了独特的演出风格,2013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赵延君出生于平原县,自幼跟着父亲练习武术。在她十几岁的时候,一支跑驴队伍来家乡演出,她立刻被这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住,队伍演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后来拜师老艺人开始系统学习。赵延君介绍,跑驴队伍里演员都是成对演出,一骑一赶为一对,骑驴者俗称“二姑娘”,做女装打扮,身上挂着毛驴道具;赶驴者“王小”,做男装打扮,手持皮鞭。演出中,不仅需要惟妙惟肖地演绎挥鞭、勒嚼等赶驴情节,还要模拟驴子扬蹄、撒欢、闹性子等动作。为了演好跑驴,赵延君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着——小媳妇的娇羞、小伙子的憨厚,还多次前往养驴场,观察驴的动作和神态,跑驴中的各种角色都能很好地演绎。
2003年,顺城社区跑驴队成立,很多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赵延君作为骨干,将自己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在传承中,她不断琢磨、创新表演形式,结合武术招式改良了“逗驴”“抗鞭”等原有动作,创作了“五龙绞柱”等新动作,使演出更具观赏性。
“跑驴不能自顾自地表演,无论动作、情节、步伐还是队形,都十分讲究并经过用心编排,演员相互之间的配合尤为关键。”赵延君告诉记者,他们坚持每周排练两次,打磨动作培养默契。
顺城社区作为跑驴队的“娘家”,积极为队伍的发展保驾护航,不但提供排练场地,还为队员们准备了饮用水、应急药品等。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专门打造了非遗展示区域,摆放着跑驴队获得的荣誉,张贴着队员们的演出照片。每个月这里都会举办相关的文化普及活动,赵延君作为常驻嘉宾,讲解德州跑驴的起源发展,拉近非遗与居民之间的距离。
如今,德州跑驴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年味的象征。逢年过节,匹匹跑驴涌上街头,尽情表演,所到之处,洋溢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这些年赵延君还带着队伍跑到青岛、烟台、济南等地表演,展现德州非遗魅力。“跑驴是个体力活,我们的队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一场表演下来经常是汗流浃背。大家都拼尽全力将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观众们。”令赵延君高兴的是,跑驴队的规模又壮大了,现在已发展到80多人,19名新加入的队员年龄都在50多岁,经过刻苦训练已经成了骨干力量。上月,市文化馆还为他们捐赠了一批新服装和毛驴道具。
“非遗是群众的艺术。只要大家喜欢德州跑驴,我们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近它、了解它,让它焕发出别样的魅力。”赵延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