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孤残儿童的“爱心妈妈”、公益讲座420余场的教育专家、帮400多人走出困境的心理咨询师,周相国——
三种身份 一颗“初心”
周相国作公益讲座
□本报记者 杨德林 王志强 本报通讯员 窦晓华
她是一位“爱心妈妈”,20多年帮助3个孤残儿童长大成人。她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获评“全国扶残先进个人”“全国建设小康先进个人”等称号;她是山东家庭教育专家,近5年在全国各地以“家庭和谐与子女教育”为主题作公益讲座420余场,传播和谐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她还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帮助400多人走出心理困境、过上幸福生活。
她就是周相国,民建德州市委会机关二级调研员,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帮扶孤残儿童,用仁心善举树立爱的标杆
周相国是一个有高尚情操、大爱义举的人。
“破败的土房、黑乎乎的房间,重病卧床的爷爷,无助的眼神……第一次见到3姐弟时,我就下定决心再苦再难也要帮助他们。”承诺的背后是长达20多年的坚持与付出,自1997年起,周相国就对乐陵市孔镇镇小刘庄的3个孤残儿童进行帮扶。
周相国介绍,3姐弟刚来德州时,自卑、敏感,还带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教育方法稍有不当就可能对孩子心灵造成阴影。为此她和丈夫约定,不说“家里没有钱了,吃不上饭了,累死了、脏死了”等敏感词语,更不能对孩子高声说话、用命令的口气说话,要让孩子在家里感到舒适舒心,不能有心理负担。爱的教育结出了爱的硕果,3姐弟慢慢变得阳光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了。有一天他们中的大姐带着两个弟弟说:“周阿姨,以后我们能叫你妈妈吗?”那一刻,周相国泪如雨下。
如今,3姐弟早已长大成人,都有了各自的事业,组建了和谐美满的家庭。
开展公益讲座,让家风家训与“大德大爱”同行
前不久,周相国受邀作了一场题为“家庭和谐与子女教育”的讲座,讲座持续2个多小时,能容纳百余人的会议室坐得满满当当。
周相国的讲座何以有如此魅力?一位家长的话最有代表性:“今天来听周老师讲座,本来带着满腹疑问,听完讲座后,所有谜团一下子就解开了。”
周相国不讲大道理、不作空洞说教,把好的家风家训家规赋予时代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实践娓娓道来,能够引发听众共鸣。她用“沟通、换位、鼓励、工作”8个字解读了夫妻关系经营、子女成才、干好工作的秘诀。周相国认为,和谐社会要靠一个个和谐夫妻、和谐家庭、和谐单位来打造。现在出现的“夫妻反目”“叛逆少年”等种种社会问题,症结在于缺乏沟通理解和包容。比如,有的家长把自己的认知和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有的夫妻存在“我对家里贡献大,凡事都应听我的”等错误观念。
周相国的讲座都是干货,讲得好、人随和,所以请她讲课的人越来越多,讲课地点也从德州扩展到全国其他城市。2019年,周相国被山东省妇联评为家庭教育专家。
帮他人走出心理困境,用爱搭建心灵港湾
周相国爱学习,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质。她爱总结,明白好家风可以解决很多难题。她心肠好、脾气好,大家都愿意找她谈心,向她寻求帮助,她的电话也成了爱心热线,经常有人打电话向她倾诉。对此,周相国总是仔细倾听,利用工作之余和节假日,与这些遇到困难或心有困惑之人深入谈心,给予耐心开导。
有一对夫妻闹离婚,周相国6次与女方谈心、交流,解开了女方心结。夫妻和好后专门登门致谢:“周大姐,幸亏有你的帮助,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完了。”
让周相国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河北一青年从早到晚不说一句话,家人四处求医,效果都不理想。青年的爷爷奶奶慕名找到周相国,一见面就跪下说:“救救我孙子吧。”
周相国在房间里与“哑巴”青年面对面坐着,她拉起青年的手,首先夸他长得高、长得帅,但对方茫然不知所措,问什么都默不作声。
一个小时后,青年终于开了口。通过交流得知,青年的妈妈和奶奶有矛盾,相互不说话,家庭不和睦,造成青年自卑不愿表达心声。
起因是不良家风。周相国认为,父母与子女是“原件”与“复印件”的关系,她苦口婆心分别做青年奶奶和妈妈的工作,前后用了七八天调和了一对婆媳关系,“哑巴”青年也终于能正常沟通交流了。
周相国还发动社会各界向失学儿童等弱势群体捐赠价值480多万元的款物,向庆云县后马村、禹城市房寺镇等地捐助爱心书屋6处,先后获得“德州市人民好公仆”“德州市助人为乐模范”“山东省爱心使者”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