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锋专心锔瓷
□本报记者 芦瑞瑞 本报通讯员 邓美平 霍启志
找碴、清理、制钉、打孔、补漏……5月5日,记者来到夏津县金都花城小区,焗瓷匠王剑锋正在家里忙碌着,经过6个小时的精工细作,一件破损的紫砂壶在他手中“破镜重圆”。
济物利人乘造化,弥缝补缺代天工。锔艺,跨越千年,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匠人们通过找碴对缝、定位点记、打孔锔钉等环节,让一件件破损的瓷器恢复原貌,焕发神采,演绎别样的“完美”。
王剑锋今年40岁,是国网夏津县供电公司的一名职工,他的祖辈是银匠,当年开了一家银楼,名为福祥号。除了打制金银首饰,也会通过锔艺修复一些价值较高的瓷器。他从小就经常看到锤子、银焊片等老物件,爷爷也会不时提起一些锔瓷手艺。
2005年,老宅翻修时,发现一只旧青花碗,碗身的裂纹处嵌着几十个特制锔钉,爷爷告诉他这些裂痕是他的曾祖父锔好的。他用旧青花碗盛满水,滴水不漏。还发现一杆大秤,立起来2米多高,秤身刻有“福祥号”印记,王剑锋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决心学习传承这门手艺。
爷爷年岁已高,多年不曾锔瓷,能传授的知识有限。王剑锋苦心钻研,学习捧瓷(把瓷器碎片重新拼合绑上麻绳)时,一度让他伤透脑筋。他按照捧茶壶的方法捧茶碗,家里的茶碗被他偷偷砸了个精光,却怎么也捧不起来,接连一个月的失败令他十分沮丧。一天夜里,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突然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茶壶口小肚子大,从上面绑麻绳,两股绳越拧越紧,受力点从四周向内收,自然没问题;茶碗口大肚子小,还用这种方法必然碎裂,应该从下边绑绳。”钻了牛角尖的王剑锋终于拨云见日。
要想锔的器物滴水不漏,必须心手一体,全神贯注,精准把握每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锔瓷最难的一关要数打孔,钻深了穿透壶壁,破坏壶体,造成新的漏水,钻浅了锔钉容易脱落。王剑锋曾经锔过一只朗红茶盏,胎身厚度仅有2毫米,身上打了十几颗锔钉,打孔难度可想而知。
锔瓷不仅程序繁琐,对工具要求也极高。最紧要的工具就是钻,正所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其次是锔钉,锔钉分为金、银、铜、铁等种类,样式有柳叶钉、米粒钉、鱼脊钉等,大小可分500余种。光一颗小小的锔钉,做起来就得七八道工序。
随着锔艺不断提高,先是亲戚朋友找他,后来,省内外很多人慕名前来。有人希望交学费拜他为师,但他却说,高山流水遇知音,不用交学费,锔瓷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电话沟通,一定知无不言。
“锔艺,修复的不仅是裂痕,更是记忆和情感。”在王剑锋看来,锔好的器物已经超越了实用功能,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为其注入一道有色彩的灵魂,助其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