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紧日子”过出智慧与温度

□闫珂欣

“过紧日子”不是苦行僧式的“捂紧钱包”,而是精打细算的“精准花钱”。德城区财政局坚决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以“大钱大方、小钱小气”的智慧,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融入财政工作全过程,既守住了“节用”的底线,又筑牢了“为民”的防线,为区域发展注入了稳健动能。

思想先行,方能行稳致远。德城区财政局将“崇尚简朴、厉行节约”作为长期方针,从思想根源上破除“花钱大手大脚”的惯性思维。这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重要指示的坚决践行,更让“过紧日子”从“要求”变成了财政工作的“习惯”。当勤俭节约融入预算编制、资金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财政资金的“含金量”便有了思想层面的保障,为后续精准发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机制护航,才能落地生根。“过紧日子”不能靠一时兴起,需靠制度保驾护航。德城区财政局从预算编制、执行到绩效运用,构建起全链条规范性制度体系,让“该不该花、要花多少、怎么花法”有章可循。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经过充分讨论、严格审批,这种“抠细节”的机制设计,既堵住了“乱花钱”的漏洞,又确保了财政资源不被浪费,让“过紧日子”从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监督的具体流程。

执行发力,终见民生实效。“过紧日子”的最终落脚点是把钱花在刀刃上。德城区财政局持续严控“三公”经费与一般性支出,从会议费、差旅费的细节管控,到闲置资金的及时收回,再到不必要节庆、论坛的精简,每一项“省”的举措,都是为了给民生与发展“让”出空间。当“小钱小气”省下的真金白银,流向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过紧日子”便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群众看得见的教育投入、摸得着的医疗保障、感受得到的民生改善。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紧的是“不必要开支”,松的是“民生与发展投入”。德城区财政局的实践证明,唯有把“紧日子”过出章法、过出智慧、过出温度,才能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既为政府运行节流,更给民生福祉开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