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友好社会建设永远在路上

□胥爱珍

今年10月是全国第16个敬老月,主题是“弘扬孝亲敬老美德共建老年友好社会”。今年敬老月期间,全国各地聚焦这一主题,纷纷开展丰富多彩的敬老爱老助老活动,以不同形式表达对老年人的关爱与尊重。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在这一背景下,敬老不止在敬老月,建设老年友好社会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每个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答题。

“银发浪潮”到来,各地都在结合实际回应老龄化的现实挑战。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和全国老年人口最多的省份,其系统性构建老年友好生态圈的举措,提供了颇具特色的实践样本。山东以尊老、助老、惠老、颐老、乐老、护老“六老”为主线精准施策,推动养老服务覆盖国情教育、志愿服务、服务体验、健康促进、文化娱乐、普法宣传六大领域。全省12市入选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引领型城市,应对能力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印证了“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情、家庭有爱”协同模式的有效性。

老年友好社会的核心是从“生存”到“生活”的转变。过去,我们更多关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而现在则需要聚焦于如何让老年人过上更有品质、更有尊严的生活。济南市推出的“爱心门铃”项目,通过简单的技术装置,让独居老年人在急需帮助时能及时联系到社区志愿者;青岛市的“银龄科普”活动,组织退休科技工作者为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让老年人持续实现社会价值。这些创新做法表明,老年友好社会不是将老年人视为负担,而是看到他们的价值。因此,建设老年友好社会,需要突破三个认知误区:一是避免将老年群体视为被动接受帮助的对象,而应看到他们作为社会资源的独特价值;二是防止将适老化改造等同于设施增设,而应构建涵盖物质保障、精神慰藉、社会参与的立体化体系;三是警惕将老年友好局限为特定区域建设,而应推动全域环境、全流程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友好转型。

迈向更高质量的老年友好社会,亟需多维发力、系统推进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在服务供给上,既要织密县乡村三级设施网络,也需大力推广社区嵌入式养老等新模式,力求实现“一刻钟服务圈”的精准覆盖;在数字包容上,应深化“智慧助老”行动,让技术成为友善桥梁而非无形壁垒;在价值激活上,可积极培育“老老互助”的社区文化,让低龄健康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互助生态蔚然成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在老龄化时代有了新的注解。敬老月是短暂的,但老年友好社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让我们以敬老月为契机,重新审视社会在迈向老年友好进程中的成就与短板,共同构建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美好社会。这,正是敬老月带给我们的珍贵启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