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学习培训染上酒气

□黄晓龙

7月3日,青海省纪委监委通报一起培训期间违规吃喝问题,在某地举办的社区工作能力提升培训班期间,多名学员违规聚餐饮酒,3人因醉酒缺席次日观摩学习。类似案例并非个例,近期中央和地方通报多起借培训之机违规吃喝问题,有的甚至发生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期间,其顶风违纪的嚣张气焰令人震惊。

这些违规者往往在课堂上正襟危坐,在酒桌上却原形毕露。他们参加培训不是为“补钙壮骨”,而是把培训当作社交良机;不是为“充电蓄能”,而是视培训为联谊平台。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歪风正在变异,有的以“课后研讨”为名行吃喝之实,有的借“学员交流”之名搞小圈子聚会。这种将学习教育场所变成觥筹交错之地的行为,不仅违背了教育培训的初衷,更是对纪律规矩的公然挑衅。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顶风违纪者中不乏“纪律通”。他们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烂熟于心,熟知各项禁令要求,却把培训纪律视为可以变通的“橡皮筋”。甚至有的干部上午刚在培训班上作廉政发言,下午就组织宴请;有的在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后,转身就出入高档餐厅。这种“学用两张皮”的做派,反映出部分干部政治意识淡薄、纪律观念缺失的深层次问题,其危害性远超一般的违纪行为。

这一现象暴露出多重病灶。从管理角度看,一些单位把培训简单等同于“人到场”“签个到”,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对培训期间的作风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考核机制看,过分注重培训场次、人数等量化指标,忽视实际效果评估;从思想层面看,仍有干部信奉“酒桌文化”,把吃喝应酬当作“必修课”;从制度执行看,对违规行为的查处还存在“宽松软”现象,未能形成足够震慑。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滋生违规吃喝的土壤。

整治这一顽疾,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教育培训要增强“靶向性”,把“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创新方式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体验等形式,让纪律教育真正入脑入心;监督管理要织密“防护网”,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培训全过程监督,建立培训期间作风问题专项检查机制;执纪问责要形成“震慑力”,对顶风违纪者坚决查处、通报曝光,实行“一案双查”,既处理当事人,也追究相关领导责任。更重要的是,要推动纪律要求从纸面落到地面,从要求变为追求,让守纪律讲规矩成为党员干部的内在自觉。

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正向纵深发展,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时刻牢记“酒杯虽小能溺死人,饭局不大可葬前程”的警示。只有当学习培训的会场彻底散去酒气、回归本真,作风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从“不敢”到“不想”的深层转变。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