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一系列部署,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全局,鲜明标定了国资国企在新征程上深化改革的方位、前行的节奏和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国有企业在推进我市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作用。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处于国资国企改革的核心地位,我们要通过新一轮国企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让国资国企释放活力、展现张力,成为城市能级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种子资本、活化因子,为创新驱动集聚新动力、点燃新引擎。
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当前我市国有企业的发展形势。目前,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4821亿元,其中市属企业资产总额达1504亿元,较2018年实现统一监管前增长72.76%。我市国有企业处于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型的关键时期,从我市国有企业经营质效来看,仍然存在三个不平衡:相对高的资产规模和相对低的净资产收益率、相对高的营业收入和相对低的营收利润率、相对高增速的营收和低增速的营收现金比。传统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高质量发展是量质双升,量的合理增长,必须要有质的有效提升。国有企业要注重精益运营,提升经营质效,继续大力实施“对标一流质效提升”行动,聚焦关键指标,向行业先进企业看齐,突出精益运营和精益管理,提高经营质量和资本回报水平,减少低效无效资本占用,形成更多有利润的收入、有经营现金流的利润,创建高质效企业。
要准确把握我市国企改革的矛盾问题。我市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多数是2016年之后组建,虽然目前主要指标仍保持同比增长,但增速是回落的,整体营收最高增速曾达到40%以上,资产规模增速曾达到20%以上。此外,当前一些影响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的顽瘴痼疾尚未完全解决,一些企业仍然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价值创造能力不强等问题。
转型发展是国企发展的关键一招。全市国资国企大力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和市场开拓,在新修订的市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内容中增加了新拓展市场营收、新培育业务投资及营收等牵引性指标,推动企业先立后破,培植形成新的财源和造血能力。改革方向由同质化、低质化的国有产业布局向特色化、优势化产业布局转变,切实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以辩证思维来处理好我市国有企业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防止只顾当前、不顾长远,或者奢谈长远、脱离当前。在实际工作中,要持续筑牢现金流为王的经营理念,严格按照年度计划开展好企业投融资、还款工作,特别是做好和落实好滚续债务本息偿还预案,加强日常动态监测,保障资金有效接续。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压降融资成本,确保债务规模与偿债能力相匹配,研判企业潜在债务风险,坚决守牢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多方位拓宽资金争取渠道,用好专项债、超长期国债、政策性资金,全方位梳理谋划项目建设,为资金争取早主动、打基础,确保现金流稳定和资金适度充裕,保障债务偿还、年度投资和企业运行,统筹资金管理,防范流动性风险。
要深入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德州实践。首先,要增强大局意识,明确企业发展定位。秉承“政府使命、企业属性”理念,围绕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大责任,扎根本地、服务本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找准企业与地方发展的契合点,优化资本投向,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重大项目、重点行业、重要平台、全市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做大做强自身、支持社会发展双赢。其次,要增强发展意识,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把追求效益、提高效率、创造价值作为企业的主要遵循,由平台思维向市场思维转变,由部门思维向企业思维转变,由行政思维向竞争思维转变,由基建思维向产业思维转变,真正实现由政府的企业到市场的企业的转变。再次,要增强制度意识,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发展,积极引进先进治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善于利用“外脑”,在中长期规划、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投资方面,借助专业咨询机构,推动管理变革,实现产业深耕和创新提升。借鉴先进地区国有企业的发展经验,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融合国企组织优势和民企的机制灵活优势,确保民营经济、国有资本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互利共赢。最后,要增强风险意识,确保企业行稳致远。科学研判经济走势,树立安全发展观,坚持底线思维,健全风险发现、识别、预警和处置机制,严禁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举债投资,高度重视资金链安全,保持现金流充裕。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首要责任,牢牢保持营收和利润双增长,确保国有企业经济健康运行,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