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为新闻而生,为时代而歌。
在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回望禹城市融媒体中心新闻工作者这一年,每一次出发都向着热土深处,每一个镜头都聚焦城市脉动,每一篇报道都传递发展强音。
禹城高质量发展印记所及之处,皆有我们的见证、记录与传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以奔赴诠释担当,用笔墨书写忠诚,奋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禹城实践鼓与呼。
这一年,我们守正创新高扬主旋律,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我们立足新的历史坐标,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扣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全链条策划,全媒化采集,推出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主题报道。先后开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走在前挑大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等70余个专栏。其中,《麦收进行时“减垄增地”提高粮食产量》《一根玉米变身延伸产业链条》《一口“中国甜”领跑全世界》等报道登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央媒栏目,外宣上稿同比提升10%,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这一年,我们纵深推进媒体融合,让融媒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今年是新闻媒体开启融合发展征程的第12个年头,我们坚持“内容创优、移动优先、共享融通”,以多元形式创新表达,加快融合提质升级,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在《禹城大战》宣传中,构建“演前造势—演中聚焦—演后延伸”传播闭环,通过音频故事、电视专题、短视频、对话演员等多元形式,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联动多部门打造特色活动矩阵,累计承办3.15“好品禹城”展销会、短视频大赛、首届啤酒音乐节、全市“最美乡音”电视歌唱大赛等活动60余个,参与各类直播60余场;《智慧赋能文化传承云端赛事激活城市活力》等3项改革经验入选全省县级融媒品牌优秀案例,并在全国推广,让“禹城声音”更响亮、“禹城形象”更出彩。
这一年,我们锤炼“四力”强队伍,以过硬本领扛起时代使命。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队伍,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在富强和美新禹城建设中,我们扎根基层、冲锋在前,在脚力丈量中感知民情,在眼力洞察中捕捉亮点,在脑力深耕中提炼精髓,在笔力淬炼中凝聚力量。这份坚守结出丰硕成果:中心获评全省影视文艺节目统一供片先进集体、山东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先进集体、山东台县域优秀单位、德州新闻宣传先进集体一等奖;27件融媒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其中《盐碱地里长出“吨半粮”》获山东新闻奖报纸作品一等奖、山东新闻奖新闻专题作品三等奖;机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获评山东省“本色家园”示范党组织,多名职工获“德州市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标兵”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市委书记苏兰武对融媒体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给予高度肯定。新蓝图催人奋进,新使命重任在肩。面向未来,我们必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更优的作品、更强的担当,书写新时代禹城新闻事业的绚丽华章。
◆技术部李刚 因为热爱 所以执着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在广电技术一线深耕30年初心不改,不言苦难荣誉,只为新闻前行。一路走来,我既是行业迭代的见证者,更是光影匠心的践行者。
依稀记得,首次参与大型晚会直播,紧盯着调音台电平表的我,手心汗浸湿旋钮,直到听到直播落幕的欢呼才释下重负。那些年,我们跟着设备“连轴转”,白天调试、夜晚抢修,却不觉疲惫——信号稳定输出、画面清晰呈现,便是技术人最耀眼的勋章。
30年间科技浪潮奔涌,我深知“技术不等人”,从零钻研数字编码、虚拟制作等。融媒体中心建设时,为实现多平台信号同步分发,半月连轴测试链路,终破难题——这让我笃定,技术价值在于以创新托举传播可能。
有人问,30年守着一个岗位是否枯燥?我总笑着回答:“广电技术是画面后的艺术,每次升级都让观众更清晰看见世界,这份成就感从未褪色。”未来,我仍将以初心为笔,在光影舞台续写广电人的匠心答卷。
◆新闻部马林 十九载坚守 初心如磐
在融媒体中心新闻部坚守十九载,从懵懂新人到独当一面、传帮带教,我在新闻战线上一路成长,满载收获。
常有人问:“久守一岗不枯燥吗?”这是未懂记者真谛。新闻最动人之处,便是“日日新”。每天面对全新的报道内容与挑战,应变能力在实战中提升,知识面在采访中拓宽,这份成长让我始终活力充盈。
也有人羡艳:“记者真神气!”这亦是片面印象。从酷暑麦收的田间地头,到寒冬除冰的街头巷尾,为一个镜头攀屋檐、钻坑道是常态。屏幕上的每帧画面,都藏着新闻人的奔波与坚守。
更有人劝:“资历够了,该换岗了吧?”他们不懂记者的责任担当。媒体是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我们便是架桥人。手中的笔、肩头的摄像机,既要传递惠民政策温度,也要倾听百姓真切心声。这份责任让坚守有分量,这份热爱让执着有底气。
十九载岁月流转,鬓角添霜却初心如磐。采访路上的脚步从未停歇,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始终滚烫。
◆新媒体一部于盼盼 融媒时代更要沉下心
作为一名融媒记者,我的战场在方寸屏幕之间,我的使命在每一次点击与滑动之中。从业十八载,指尖敲出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重量;数据图上起伏的线条,正是我与读者共振的心跳
这些年我渐渐悟得:融媒时代的“快”,从不是争几秒首发的速度,而是在信息喧嚣中沉潜真相的耐心。曾为核实一则民生线索,辗转联系多名受访者,逐字核对细节至凌晨;也曾在热点事件中顶住跟风压力,用三天时间深挖背景,推出深度解读。越是信息浮躁,越要如锚般扎进事实深海,让每一则内容都经得住推敲。
在信息洪流里,我们不只是记录者,更是连接屏幕两端的桥梁。当一则报道能推动一次改变,或为无声者带来一丝回响,那种满足感,比任何10w+都来得踏实。
前路还长,挑战不会少。但我始终相信:守正不守旧,创新不逐流;让内容有温度,让信息有价值——这既是融媒人的初心,亦是我们始终奔赴的远方。
◆新媒体二部杨文琦 七载融媒路 执着守初心
7年光阴,弹指即逝,我在融媒领域的职业足迹不断延伸。从扛相机奔波新闻现场,以文字镜头记录时代脉搏;到坐进演播厅担任主持人,用沉稳语调传递权威信息;再到顺应网络浪潮,与同事携手闯阵,在短视频、直播等新赛道探索传播新可能——角色虽变,对融媒事业的热忱始终未减。
7年时光里,工作场景从传统编辑部升级为数字化工作室,宣传逻辑从单向输出转向互动共鸣,传播载体从电视端拓展至多元网络平台。技术迭代不停,形式创新不止,团队却始终锚定内容本质:新媒体二部年产出原创短视频800余篇,打造百余个爆款作品,多部作品斩获省市短视频比赛一二三等奖。个人也在深耕中成长,先后获评“2023年度山东广播电视台优秀融媒通讯员”、禹城市直机关“青年理论学习提升工程建设先进个人”,并连续3年当选单位先进工作者。
媒介融合浪潮奔涌,变化的是持续拓宽的职业边界,不变的是深耕传播领域的初心。未来,我将继续以这份执着为帆,在融媒海洋中笃定前行,书写更鲜活的传播篇章。
◆报刊部张伟靖 总有一束光值得追寻
自2021年投身新闻行业、加入融媒体中心报刊部以来,我始终以“记录真实,守护品质”为初心使命,在镜头与文字的交织中,传递有温度、有力量的时代声音。
采访一线,是新闻的源头活水。我走进街头巷尾、深入行业前沿,倾听民生故事里的烟火气,探寻产业发展中的新动向。无论是普通人眼中的真挚情感,还是事件现场的鲜活细节,我都用心捕捉、用笔记录,让每一段文字都成为传递温度的载体。举起相机,我专注于定格瞬间——无论是事件现场的紧张气氛,还是人物眼中的情感色彩,力求用影像为文字增添直观的力量。
审核环节则是对报纸品质的最后把关。我逐字核对事实、严谨校对版面,确保每一篇报道都准确无误、经得起读者检验。这一过程中,我既是新闻现场的“追光者”,更是内容质量的“守门员”,在一次次突破自我中历练成长。
4年,虽不长,却留下坚实足迹。站在下一个4年起点,心中充满希望与期待,因为总有一份责任值得坚守,总有一束光值得追寻。
◆新闻部李雨佳 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入职融媒体中心新闻部近3个月,这段时光如缓缓推开的窗,让我从新闻“旁观者”蜕变为“参与者”。在高速运转的节奏中,我收获成长,更读懂了媒体工作的责任与初心。
初入岗位,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里的“快”与“严”:此起彼伏的电话、步履匆匆的身影、键盘敲击声里的紧迫感,勾勒出工作常态;而每篇稿件的层层审核、字斟句酌,每次报道从策划、执行到复盘的全流程协作,更让我体悟到新闻权威的根基——对真相的敬畏、对细节的苛求,藏在每位新闻人的严谨坚守中。
曾以为新闻只关乎宏大叙事,实则不然。在实际工作中,我渐渐懂得,那些耀眼的英雄事迹与质朴的群众生活,皆有被记录的价值。记者不只是事件的“记录者”,更是事实的“挖掘者”、故事的“讲述者”、时代的“守望者”。
作为新闻新兵,我深知前路漫漫。未来,我将携满腔热忱赴使命之约,以敬畏之心深耕新闻沃土,在追光逐真的路上
步履坚定、行稳致远。
本版文图记者李榕通讯员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