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赋能强根基,焕活齐鲁粮仓

田野问诊:直面“谁来种粮”的时代难题

山东农业大学“粮安天下”调研团队历时8个月,跨越山东省16个地市,走访千余名农户,深入剖析粮食生产的现实困境。调研显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突出,农业从业者平均年龄超55岁,青年务农比例不足5%。与此同时,传统种植模式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超六成农户因成本压力压缩种植规模。团队负责人表示,破解困局需系统性方案,既要留住人,更要留住心。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实地调研

主体赋能: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

面对“谁来种地”的拷问,团队推动“职业农民种子计划”,定向培养公费农科生扎根基层。泰安市宁阳县的农田里,青年学子与老农结对帮扶:年轻人搭建电商平台拓宽销路,老农传授种植经验提升品质,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显著增长。淄博市高青县整合零散土地成立“智慧农业服务联合体”,引入智能农机合作社,吸引数十名返乡青年参与管理,土地利用率提升超20%。“年轻人带来新气象,种地也能有奔头。”村民感慨道。

技术赋能:智慧农业激活“沉睡资源”

从无人农场到区块链溯源,技术革新正重塑农业生态。威海荣成市的家庭农场引入“数字田管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与AI算法优化管理,实现小麦亩产两位数增长,化肥用量大幅降低。德州市平原县试点区块链溯源平台,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粮食全流程,优质粮溢价带动农民增收。团队研发的“耘博士”智慧农业平台覆盖数十万亩农田,助力亩均节本增效。“手机成了新农具,种地越来越‘聪明’。”农场主如是说。

制度赋能:织密粮食安全“保障网”

针对土地细碎化与收益不稳难题,团队借助地理信息技术推动“虚拟地块”云端整合,试点区域机械化效率显著提升。政策层面,“完全成本保险”为农民兜住风险底线,德州齐河县参保农户在灾害中获及时赔付,种粮信心倍增。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制度创新让农民敢投入、能增收,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文化赋能:重塑“粮安天下”的价值认同

为扭转“轻农”观念,团队发起“齐鲁粮匠”评选,菏泽单县种粮能手登上领奖台,农耕故事通过短视频传播引发共鸣。潍坊市借鉴“麦田博物馆”经验,打造“农耕文明体验馆”,吸引数万游客参观,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增长。参与调研的学生感叹:“当种粮成为荣耀,土地便有了温度。”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实地走访,询问村民种粮相关问题

青春力量:在田野书写“粮安答卷”

青年学子是这场变革的先锋。枣庄市“新农人星火计划”中,大学生通过田间课堂与直播教学,培训数百名青年掌握现代农技。团队开发的“粮管家”小程序,整合农资团购、农机共享等功能,服务上千农户,累计节约成本显著。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表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青春智慧扎根田野,这是我们守护‘中国饭碗’的庄严承诺。”从实验室到农田,从数据到丰收,这场由“四维赋能”引领的农业革命,正为“齐鲁粮仓”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调研覆盖16地市:聊城、德州、泰安、滨州、潍坊、济南、菏泽、枣庄、济宁、临沂、日照、青岛、烟台、威海、东营、淄博

数据支持: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实地调研数据库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