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全力推进国土绿化

原标题:我市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全力推进国土绿化——绿满德州春正浓

黄河齐河段两岸郁郁葱葱

□本报记者石秀秀 本报通讯员李克磊 王龙春

春风拂绿,万物竞发,当前正是植树添绿的好时节。连日来,我市处处可见植树造林场景,一株株新栽植的树苗迎风挺立,焕发出勃勃生机。

今年,我市将春季植树造林列入城建领域重点工作集中攻坚名单,全力推动全民参与植绿、科学规划增绿、严管实抓护绿等工作,擦亮全市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持续提升“含绿量” 全民参与度逐步提高

前不久,在德城区二屯镇马厂路附近,市城管局、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干部职工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要注意,树坑尽量刨深一点,培土时要在树坑周围隆起一圈,浇水时不容易外流。”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王义海现场讲解植树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随后,4人一组,分工协作。扶苗、填土、踩实、围堰、浇水,植树现场热火朝天。当天,他们共种植白蜡120株、榆树120株。

自2023年以来,我市启动了“每人能种三棵树,一个单位一片林”义务植树活动,市直部门单位快速响应、积极参与,共同掀起全民绿化、全域绿化热潮。

3月9日,在平原县国有平原林场,由市自然资源局、中国农业银行德州分行、德达集团能源发展集团主办的“践行双碳战略守护绿水青山”2025德州植树大行动举行。上百名干部职工、市民代表以及德州学院、山东华宇工学院的学生积极参与。“参加植树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绿色财富,今后会经常参加这类活动。”市民付明利说。

市自然资源局林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赵海洲介绍,我市还开展了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等多种活动,全民义务植树参与度逐步提高。今年春季以来,全市已有40多万人次,通过各种形式参加植树活动,履行植树义务。“开展‘三棵树’活动两年多,全市82家部门单位广泛参与,累计植树20万余株,形成了植绿、爱绿、护绿的新热潮。”赵海洲说。

挖潜做好“绿文章” 因地制宜织密城市绿网

林地资源是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根基。今年,全市造林总任务为2.65万亩。面对造林空间日益减少的现实,如何扩大绿化面积?

我市打破以往单纯的植树造林思维模式,统筹“两河牵手”、高标准农田、美丽乡村等项目资源,积极挖掘造林用地潜力,做好提质增效“绿文章”。

3月29日,在平原县桃园街道尚庙村马颊河东岸,一排排“华雄一号”无絮杨树苗被整齐栽种。“天气转暖后,我们就开始沿着‘两河牵手’生态廊道沿线路段进行树苗补植,共植树3000株、50亩。”尚庙村党支部书记孙宝华说。

“两河牵手”生态廊道平原段全长40.5公里,占廊道总长的三分之一,处于生态观光核心区。平原县抢抓这一机遇,采取“县统一供苗、沿线乡镇负责种植管护保活”模式,做好生态廊道绿化美化工作。去年通过招标,由平原县竣山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供苗1万株、植树220亩。“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基层干部和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确保造林绿化的标准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保证树木成活率。”平原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刘湘元介绍,今年,生态廊道沿线的王庙、桃园两镇街继续种植,目前,已完成“两河牵手”生态廊道绿化提升340亩、植树1.9万株的绿化任务。

赵海洲介绍,前期组织各县市区进行了全面摸底,针对发现的有树不成林、有林不成网、缺株断档现象,因地制宜采取补植补造、修枝抚育等措施,加大林网密度。

禹城市各镇街积极整理撂荒地等,利用腾退的空间实施苗圃式绿化,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打造“森林乡村”。“今年,禹城市计划完成村庄绿化提升项目22个。同时,通过项目验收,对达标的村庄进行奖补,激励各村建立绿化美化长效机制。”禹城市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李红静说。  庆云县充分挖掘县城驻地、乡镇驻地、村庄和三网绿化空间,进行绿化景观提质升级改造。在城市绿化中增加常绿乔木栽植,大力实施见缝插绿、破硬还绿等工程,增添城市“绿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乡村和镇街绿化提升,强化围村林、经济林、四旁绿化、庭院美化等建设,大力促进乡村绿化提档升级。

目前,全市共完成新造林2.5万亩,造林绿化实现“开门红”,预计4月底前,完成全部春季造林任务。

守护好“绿色家底” 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连日来,在齐河县国有林场里,不时能看到护林员巡林的忙碌身影。“春季风大,天气干燥,是森林火灾高发期,一定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说话的是这片林子的负责人——村级林长贾义营,看着长势良好的树木,他感慨不已,“这里的每一棵树都像是我的孩子,必须要呵护好。”

植树造林,三分在种植,七分靠管护。我市全面落实林长制,初步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市级总林长统揽全局,县级副总林长分工负责,各乡级、村级林长按区域明确划分各自责任区,构建起责任明晰、协调顺畅、监管严谨、保障充分的保护管理机制。

“林长并不是简单挂名,而是实实在在的责任。”市自然资源局林业发展中心主任冶秋丽介绍,为深入做实林长制工作,我市先后出台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林长制工作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在林长制推动下,国土绿化稳步推进,林草资源得到有力保护,森林灾害防控能力大幅提升,真正实现“林有人护、责有人担”,为生态持续向好筑牢根基。

“十四五”以来,我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筑牢生态基础,截至目前,我市森林面积达154.37万亩、森林覆盖率约10%;4个乡镇获省级森林乡镇,80个村荣获省级森林乡村称号。

逐绿而行,久久为功。“全民义务植树和‘三棵树’活动将持久开展下去。”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洪利表示,在此基础上还将重点推进全市国土绿化工作,全速推进“双重”和国家特殊及珍稀林木培育项目等重点林业工程,大力推进路网、水网绿化建设,逐步构建起“四源八廊”生态格局,助力绿色德州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