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长出“吨半粮”

德州新闻网讯(记者 王志强 通讯员 贺莹莹 梁民)10月6日,在禹城市伦镇西城子坡村村委会办公室,村民聚在一起畅谈村庄75年来的巨大变化,门口悬挂的“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条幅,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咱村玉米今年收成比去年还要好,有望达到亩产900公斤,加上小麦亩产650公斤,两季粮食实现了‘吨半粮’目标。”西城子坡村党支部书记刘兴平说。1978年出生的他,2016年干起了家庭农场,现流转土地180亩。

所谓“吨半粮”,即一年两季粮食亩产实现一吨半(1500公斤)以上。具体说,小麦亩产650公斤以上、玉米亩产850公斤以上。

“要在以前,这个产量想都不敢想。”72岁的村民刘云德接过话。由于西城子坡村地势低洼,早些年遍布盐碱地,群众形容“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年年白忙活,只见播种不见打粮”。

“早些年人们坐着牛车收麦子,忙活一上午,一亩地的麦子还装不满一牛车。”年过七旬的村民陈金庭说,一年两季粮食也就100多公斤。

西城子坡村现有村民280户、1124人,土地2305亩。新中国成立初期,该村和禹城的其他村庄一样守着盐碱地讨生活。

禹城地处黄淮海平原腹地,黄河故道形成的风沙化土地、渍涝盐碱地、季节性积水涝洼地相间分布,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据统计,到20世纪60年代,禹城市80万亩耕地中,盐碱地多达35万亩。

“比咸菜还咸”的盐碱地如今如何成为高产田?盐碱地改造功不可没。

前来西城子坡村调研的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司伟介绍:1966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范长江带领下,中国科学院与山东省有关部门共同创建了山东禹城旱涝碱综合治理试验区,面积约14万亩,并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了14万亩的旱涝碱综合治理规划。197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设立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禹城试验站,后来中国农科院等单位也在禹城设立了研究站点。

在距离西城子坡村10公里的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办公室内,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田振荣详细介绍了改良秘方:先后采取“井灌井排”旱涝碱治理技术、“强排强灌”旱涝碱治理技术、“井、沟、平、肥、林、改”治理旱涝碱综合技术、“一片三洼”治理模式。作为攻关试验区,试验田面积由原试区14万亩扩大到32万亩,开展了盐碱、渍涝、风沙洼地综合治理的开发试验示范研究,形成了禹城经验,成果国际先进。

数据显示,1966年,禹城试验区建区时,粮食平均亩产90公斤,到1989年提高到756公斤。2008年起,禹城连续实现粮食平均亩产过1000公斤,成为“吨粮县”。如今,西城子坡村正处于禹城市10万亩“吨半粮”核心区,超九成高产田实现“吨半粮”产能。

“和盐碱地改造一样,粮食增产过程中,技术和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等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机械、农药、种子、化肥提档升级,也是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司伟介绍。

粮食增产,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禹城市功能糖国内市场占有率7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35%左右,每年可带动玉米种植400万亩,获评“中国功能糖城”,全国唯一。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