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90后”非遗传承人陈正传古拓今——在纸上“复印”千年时光

陈正展示多年来的拓印作品

拓印石刻

本报记者 钟伟 本报通讯员 张欣欣

传拓之事,金石之学,由来古矣。

传拓即制作拓片,是一种用宣纸、棕刷、拓包等工具将碑碣石刻或青铜等器物文字、纹饰“复制”下来的传统技艺,又称金石传拓。

“90后”陈正多年来致力于传拓非遗传承工作。2月21日,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工作室里认真拓印一方关公像石刻。只见陈正手持拓包轻捶宣纸,墨色渐染,关公的眉眼在纸上逐渐清晰。

“通过传拓,那些金石铭文和古器物上的图案得以在纸上重现。”陈正介绍,传拓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传承。在传拓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了解历史和文化,还能够在传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之根。

结缘 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

陈正的传拓之路,始于童年对“老物件”的痴迷。

生于1990年的他,从小在爷爷奶奶的老宅中“寻宝”:青花瓷瓶、线装古籍、碑帖石砚……这些承载时光的老物件,成了他最初的启蒙。“爷爷总说,每件东西都有故事,就像拓片能留住历史的影子。”家庭的艺术氛围更是潜移默化——姥爷热衷书法创作,舅舅李闻雷是黑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家人普遍对文化艺术感兴趣。

2009年赴韩留学期间,陈正将周末时光“耗”在首尔的古玩跳蚤市场。他用业余时间打工攒下的钱,淘到一枚宋代铜镜。虽非名品,但铜镜背面的铭文让他首次感受到“器物会说话”的震撼。回国后,他师从省博物馆专家白云哲,从瓷片标本入手,研习历代古陶瓷,逐渐练就“一眼断代”的功力。陈正进入县档案馆工作后,更是如鱼得水,有更多机会接触这些古物。

但是,他在乡间走访时经常发现:散落乡野的石碑、石刻因无法有效保护,常遭损毁。“传拓或许是留住它们的最好方式。”自此,他与这门古老技艺结下不解之缘。

传承 拜师学艺“清水拓”

拓印讲究“笔墨精神、象物微妙”,故每个环节都需丝丝入扣。

传统传拓的步骤是:碑石上纸——于石碑表面刷上白芨水,取宣纸自上而下铺放;拓纸贴合——以清水喷湿纸面,用打刷轻轻敲捶,使纸与碑面密合,图文便凹凸浮现;拓纸上墨——待湿气散去,纸呈泛白状,方可上墨,取拓包蘸适量墨汁,在凸起处轻轻扑打,图案随之铺展,黑白分明,拓片始成。

检验成品时,需对日细观。无水墨洇晕,且与器物毫无二致,才算佳作。

制作一幅拓片如果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最快也需要一个小时。陈正一年通过传拓技艺制作的拓片多达八九百件。他说,传拓的魅力不仅在于复制了金石铭文的文字和图案,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传拓者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才能熟练掌握各种传拓技巧。无论是选择合适的纸张、调整墨色,还是把握捶拓的力度和角度,都需要传拓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精湛的技艺。

“拓印不仅是技术,更是与文物的对话。”为精进技艺,陈正多次赴洛阳、淄博、西安求学。在洛阳偃师区,他师从裴氏传拓第四代传人裴建平,掌握了“清水拓”技艺——摒弃传统白芨水,仅以清水润纸,用鬃刷反复扫压,使宣纸紧贴石刻凹痕。此法既避免胶性溶液对文物的腐蚀,又让拓片墨色均匀、历久弥新。

守护 一丝一毫都不能有差错

在县档案馆的库房,有一块近两米高的厚重石碑。

岁月的侵蚀让这个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有点模糊不清。

2018年,有一次在乡镇走访征集民间档案资料时,接到群众提供线索,祝阿镇一处老房子在翻新时,发现了一块古代的石碑,村民正计划将其砸碎填埋。陈正赶到后,趴在土坯墙边清理数小时,最终拓下一份完整的碑文。经考证,此碑记载了明代当地重修关帝庙的始末,填补了地方志的空白。如今,这块石碑被县档案馆收藏,而陈正的拓片则成为研究齐河地方史的一手资料。

然而,田野拓印远比工作室艰难。2021年冬,他在抢救性拓印一块清代马氏家族墓志铭时,遭遇寒风侵袭。宣纸未干便被吹皱,墨色难以附着。他索性脱下外套围成屏障,跪地两小时完成拓印。“拓片必须‘字迹清晰、墨不透纸’,差一丝一毫都是对历史的辜负。”如今,他年均拓印近千张,手掌因长期握刷磨出厚茧,却笑称这是“与古人握手留下的印记”。

那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无名石碑,有的被当成垫脚石,有的被风雨剥蚀得字迹斑驳。“每块石头都是齐河历史的碎片啊。”他摩挲着最新拓制的碑文,拓片上的“大清康熙”字样让他下定决心:要通过传拓让文物重生,更要让年轻一代亲手触摸历史的纹路。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传拓技艺,陈正萌生了新的计划——他想要带着传拓工具走进齐河县非遗展览,走到社区居民身边。“只要愿意学,我都愿意教。”他表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