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人流如织
特色小吃备受欢迎
“洋媳妇”逛年集
华店镇农村大集
“黄河大集”上踩高跷表演
俯瞰齐河万达广场
□本报记者 钟伟 本报通讯员 孟德广 李锦艺 邢晓倩
提到“大集”,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买菜、买肉、买水果、买散装零食的热闹场景。然而,如今的齐河“黄河大集”却焕然一新,齐河手造、非遗文创等特色产品纷纷亮相,为传统集市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今年,齐河整合直播带货、惠民演出、文化体验等活动,让“黄河大集”与“商圈+景区”集游、购、赏、展、演等多元体验于一体的市集活动相融合,与乡村冬春群众性传统聚集交易相融合,与社区惠民性服务活动相融合,打造成“年货大集”“好品大集”“文化大集”。
把单一的产品售卖转变为文化服务体验,正是齐河“黄河大集”消费升级的流量密码。
探春趣潮玩新市集
2月4日,正值农历正月初七,在齐河万达广场,从白天到晚上,场内场外,处处人头攒动,欢笑如潮。
舞龙气势磅礴,秧歌舞步轻快,变脸表演令人目不暇接……而全场瞩目的焦点,无疑是盒子灯表演,只见硕大的纸盒子悬挂在空中,随着引线的点燃,花灯一层层燃放、打开,整个过程充满惊喜。不少游客表示:“我今天第一次看盒子灯表演,每一层都有惊喜,就像开盲盒一样。”
齐河万达广场相关负责人介绍:“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七,从白天到晚上,人流源源不绝,日均客流量超过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上涨30%,增幅创下历史新高。”
是什么让齐河万达广场如此受欢迎?1月23日,2025年“黄河大集”启动仪式在齐河万达广场举办。此次“黄河大集”以“聚齐河好品 赶文化大集 新春消费季”为主题,以“文化先行、好品惠民、网络传播、旅游推进”为内容,通过“线下大集+线上带货+宣传推介”的方式,让广大市民品鉴“黄河味道”、体验“齐河手造”、享受“康养贺年游”。
“赶集,赶的是生活,更是文化和创意。”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齐河在今年冬春季开展的“黄河大集”中,把群众多元的需求作为重心与中心,通过丰富供给、科技赋能、文化融合、空间塑造……多维因素,多重支撑,共同助推商场、景区转型焕新,实现从“卖场”“景区”到“综合体”的蝶变,以“人气聚起来”带动“商机旺起来”“消费火起来”。
沉浸式消费的“卖点”在于提供新奇有趣的体验。在“玩”方面,万达广场推出了“网红滑道”“鬼屋”等项目,让年轻人直呼“有趣”;踩高跷、打铁花、皮影戏等59场民俗表演让人们流连忘返;到了晚上,大家没有像往常一样“宅家”,而是纷纷走出家门,拖家带口来看万达广场的无人机“电子烟花”秀。
品美食舌尖齐河味
“喝老薛家蜂蜜,生活甜蜜蜜”“龙额出好酒,好酒慰英豪”……在华店镇,每隔几天就能赶一次集,从农历逢三逢八的姜庄大集到农历逢一逢六的华店大集、农历逢二逢七的大夫营大集,每到开大集的时候,摊主们早早就摆好摊位,极具特色的吆喝声穿透熙熙攘攘的人群。集市上,各类年货琳琅满目。酸甜的冰糖葫芦、热气腾腾的油条、新鲜的瓜果蔬菜,各种美食应有尽有、令人垂涎欲滴。穿梭其中,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传来吆喝声与谈笑声,交织成一幅热烈而温馨的年味画卷。
农村大集火不火,不能只看人流量多少,还要看卖了多少东西。就拿华店镇的姜庄大集来说,锅盔、绿豆饼、麻花、豆腐等地方特产在农村大集上供不应求,还有“没经验”的摊主直呼“备货备少了”。
以地名命名的齐河县“黄河大集”中,影响较大的还有晏城大集、胡官大集、焦庙大集、仁里大集、祝阿镇小周大集等20多个大集。这些大集中,货品主打是吃穿用,品种多、样式全,不光吸引附近村民,还吸引不少拖家带口的“城里人”,甚至“老外”。
高鼻梁、深眼窝,没想到一开口却是流利的中国话,口音里还带了些“齐河味”,她就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洋媳妇”维文。
今年她和女儿在刘桥镇“黄河大集”上采购了不少年货,尤其是各种美食更让维文称赞不已。“第一次逛街赶集感觉很热闹!见到了很多印尼没有的东西。”她穿梭于各个摊位之间,购买年画、糖果,品尝地道的齐河美食,穿上“中国红”的大花袄,还兴致盎然地体验写“福”字,感受中国过年的喜庆氛围。赶“黄河大集”后,她开心地分享道:“我喜欢这里干净的街道、浓厚的过节氛围,更喜欢这里的美食……我不仅能说中国话,还有纯正的‘中国胃’。”
展魅力非遗好物多
尽管2月初的天气仍有丝丝寒意,但在齐河万达广场,一场热闹非凡的文化盛宴正在紧锣密鼓筹备。2月11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齐河县2025年乡村文艺展演暨非遗贺新春(黄河大集)活动的排练现场,参演人员热情高涨,威风锣鼓、扇子舞、腰鼓舞、跑旱船、广场舞等节目依次排练,鲜艳的服装、激昂的表演,引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充分展现出群众对民俗文化的热爱。
据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张义亮介绍,此次活动筹备已久,从全县上百个节目中精心筛选出30个精品节目,将于元宵节当天在万达广场集中呈现。届时,全县15个乡镇(街道)的文艺队伍将齐聚一堂,带来舞龙舞狮、扭秧歌、抬花轿等传统民俗表演。同时,在“黄河大集”专区,约40个摊位将展示各乡镇特色产品和非遗项目,像酱牛肉、空心挂面、面塑、烤梨、吹糖人、鱼拓等,这些非遗好物和特色产品不仅承载着齐河的历史文化,也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促进消费,活动还鼓励线上直播。
威风锣鼓作为传统艺术表演形式,通常用于庆祝、游行、节日等活动。已经参加了多次“黄河大集”的红庙朱村锣鼓队队长朱宗金介绍,威风锣鼓结合了鼓、锣等打击乐器与舞蹈,极具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今年队伍重新作了调整,节目也更加精彩,相信能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河锯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翟峰也提到,他的大锯和大刀表演已成为文化下乡公益演出的招牌节目,每次演出都能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这次也要“好好亮一手”。
排练现场,不少观众冒着寒风,手持手机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瞬间,有村民自豪地分享着:“这是俺们村排的节目,在舞台上的感觉跟在村里自己排练就是不一样,真好看!”
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春节期间的齐河“黄河大集”活动,不仅是一场民俗文化的展示,更是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和非遗项目展示,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也为新的一年注入了满满的文化活力。他们将再接再厉,不断探寻齐河的文化根脉,让从古至今的赶集文化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