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困难户日子有奔头

那次采访之后,一直牵挂一个孩子,因为当年幼小的他,畏惧而怯弱的眼神让我难以忘怀,不知道这些年他过得怎么样。

2019年1月,我和同事新春走基层去了武城县武城镇高王庄村。第一次见到小玉杰时,他只有8岁,刚刚上一年级。

父母离异后,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再婚,他和爷爷、奶奶生活。奶奶体弱多病,地里的活都是爷爷一人承担。爷爷左手残疾,干活不便,所以地里收入不是很好,一家人生活比较困难。

身体羸弱,父母离异,爷爷残疾,奶奶不善言辞。采访全程,小玉杰一言不发,低着头不敢看人。

我也从小在农村长大,十分怜惜这个命运多舛的孩子。

采访结束时,我特意带着他,步行到村里新建的健身广场玩耍。

小玉杰在和广场上小朋友的互动中,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今年2月3日,春节后,记者与他重逢时,一个青春洋溢的男孩蹦蹦跳跳跑到了我面前。

“你看我长高了吧?我现在身高1米52,体重80斤。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孝敬爷爷奶奶!”小玉杰的乐观,让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变了,一切都变得更好。我仔细打量着,红扑扑的脸蛋写满了快乐与自信,是这个时代同龄孩子应有的模样。

我们围炉而坐,轻松交谈。

他爷爷高连明介绍说,孩子越来越懂事了,现在上五年级了,平时在学校吃住。村里给自己安排了保洁的公益岗,一个月有510元的收入。儿子也不在上海打工了,回到了镇上打工,能有空陪陪孩子。日子越来越好了。

离开时,我许诺5年后再来看高玉杰。

记者最牵挂的还是村民高连华一家。这个家庭很特殊,现在他们家怎么样了?

走着新修的水泥路,记者来到高连华家。

路上,同行的村委会主任王爱春介绍:高连华的老伴常年瘫痪在床,儿子、儿媳都患有精神疾病,不能正常干活。现在他家里又添了两个小孙女,一个不到5岁,一个两岁多,孩子的父母没有能力抚养孩子,全家靠爷爷高连华一人支撑着。

来到高连华家大门口,一个眼睛大大的活泼可爱的女孩和络腮胡子的高连华一起迎接我们。

“我还有个妹妹呢,我妹妹在屋里。”小女孩一点儿也不怕生。看着她清澈的大眼睛,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孩子很健康聪明。

“你上幼儿园了吗?”我蹲下来问小女孩。

“上了。”

“在前面村上幼儿园,我每天接送她,现在放寒假了。”高连华说。

我闻到院子里飘来一阵中药味,“孩子最近上火了,流鼻血,给孩子抓的中药,熬中药呢。”高连华解释说。

家里唯一的劳力高连华已经60多岁,干活越来越吃力。2023年,村里给两个孩子办理了事实无人抚养补助,每个孩子每个月有1912元补助;为高连华的儿子和儿媳办理了低保,每个月每个人有608元的补助。

“我们每个月都来看望他们一家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帮他们解决生活上遇到的问题。”王爱春告诉记者,最关键的是国家政策好,有了这些补贴,孩子的生活有了保障,他们的日子才能过下去。

镇党委书记张子璐介绍:“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们镇对脱贫户进行了动态监测,确保不再返贫。对其他家庭困难的群众,积极落实国家各项帮扶政策,让他们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露  编辑|王露
审核|宋延涛 终审|李玉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