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民剧团大力传播乐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哈腔——古韵老腔唱新声
在孔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演出
□本报记者李丹丹 本报通讯员张立梅 杨春晓
12月5日,一台哈哈腔《夜宿花亭》在乐陵市孔镇镇孔兴村文化广场开演,台下观众掌声不断。
在孔镇镇,活跃着这样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哈哈腔忠实爱好者。他们都是附近村庄的农民,农忙时务农,农闲时便聚在一起,拉弦儿、敲板儿、唱曲儿,用哈哈腔演绎浓浓的古韵乡情。
哈哈腔,又名柳子调、喝喝腔,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地方小戏,由鲁西北和冀东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衍变而来。朴实独有的唱腔和表演手法,深得观众喜爱,2006年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是乐陵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算起来,哈哈腔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过去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一唱就是好几天,可热闹呢!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娱乐方式变得多样化,哈哈腔演出越来越少,逐渐没落。”说起过往,今年69岁的哈哈腔爱好者伊全岭充满感慨。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穿,就想把哈哈腔拾起来。”2015年,伊全岭带领周书方、陈长富、刘德春、赵增尧等人,凑钱买了二胡、笙、皮鼓等。就这样,一个哈哈腔农民剧团成立了。
由于经费有限,道具不够,他们就想方设法自制各种道具,并在爱好者孙方生家建起了哈哈腔戏曲小院,时间一长,周围十里八村会唱的都加入进来。如今,剧团总共有20多人。
俗话说,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白天再忙,晚上他们也要抽出时间集中练习一个半小时,凭着这股子韧劲,剧团里人人身怀技艺。板鼓、笙、二胡等乐器,在他们手中尽显灵性。从小戏开始排,然后到经典剧目,苦练了一个冬天,2016年初登台演出,吸引了方圆十里的村民。
他们自编自演了《说说孔镇大变化》《廉洁文化在乐陵》等多部剧目,还经常参加村里、镇里、市里举办的各项活动。截至目前,累计参加“文化进万家”等各类公益演出30余场,为1万余名观众献上精彩演出。
伊全岭一边努力创作新的剧本,一边组织大家多演出,“我会把哈哈腔农民剧团办好,吸引更多年轻人,让他们爱上听戏、唱戏,把哈哈腔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