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诗韵

房慧芳

重阳节,又称双九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重阳”二字最早现于楚辞,屈原在《远游》中留下“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之句,意即聚集九重阳气进入帝宫,造访旬始星,继而参观清都天庭。然而,重阳作为节日被明确记载则相对较晚,依据史料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在西汉得到普及,到唐代更是达到鼎盛,成为官方和民间共同庆祝的重要节日。唐代以后,尽管重阳节经历了历史变迁和时代更迭,但其核心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却得以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人墨客笔下,它则充满无限浓情诗意。

重阳节作为一个团聚的节日,自然容易引发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是这一情怀的生动写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通过描绘诗人在异乡独处的孤独与凄凉,以及想象家乡兄弟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这种情感跨越时空界限,触动了无数游子的心弦。

与王维柔情似水的思乡情不同的是,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则展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重阳情怀。词中“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以豪迈的笔触,抒发了革命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重阳节的菊花不仅装点了战场,更成为革命者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象征。这份豪情壮志,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

除了思乡之情与豪情壮志外,也有人借重阳佳节,抒发自己旷达的人生态度。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便是其中的代表。“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诗人在登高望远之际,面对尘世的纷扰与烦恼,选择了以旷达的心态去面对,他认为人生难得开口一笑,因此应当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超然物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无疑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与感悟。

而到了宋代,词人刘克庄则在《贺新郎・九日》中将重阳节的情感升华到了忧国忧民的高度。“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词中借用了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民族未来的无限关切。在重阳佳节之际,词人没有沉浸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之间,以笔为剑,抒发着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这份悲壮与深情,成了重阳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重阳,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份情怀,一种寄托……愿每个重阳皆成心灵洗礼,留温暖记忆于岁月长河。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