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声回响】从“黑白灰”到“天蓝水绿” 生态蝶变造福百姓

生态文明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关系少儿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要把它做好。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时的讲话

“我以前是大货车驾驶员,全国各地跑运输。听说家乡建了潘安湖景区,我就来景区做了一名观光车驾驶员。”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居民吴继伟说,“现在的生活用我们当地话来讲就是——真好。”

贾汪区煤炭资源丰富,曾是当地的“聚宝盆”。与全国多数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过度开采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2011年以来,贾汪区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原则,对辖区内的潘安湖采煤塌陷区进行综合整治。昔日煤灰漫天的贾汪如今已绿意盎然。

昔日的采煤塌陷区(左)被打造成湿地公园(右)(央广网发 徐州市贾汪区摄影家协会供图)

湿地公园建成了,生态环境变好了,周边居民的就业机会也更多了。其中,仅潘安湖景区就为当地居民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曾经到外地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潘安湖神农码头,沿湖边察看景区新貌。总书记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贾汪区依托潘安湖良好的水质发展水产养殖,“潘安湖鱼头”逐渐成为当地渔业新招牌。生态的持续改善为贾汪区群众铺就增收致富路,也为当地打造区域经济品牌找到了新途径。

在江苏,生态环境治理为当地居民带来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

游客们在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游玩(央广网发 杨勇 摄)

盛夏时节,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内水清岸绿、生机勃勃,不少市民来这里休憩、纳凉。

“95后”扬州小伙袁佳星在运河边长大。在他的记忆里,儿时的三湾片区曾聚集着农药、皮革、建材等企业。它们为当地经济带来了一时的增长,但也带来了水质恶化等环境污染问题。

2013年起,扬州推进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三湾片区关停搬迁工业企业80多家,生态湿地用地增加83.26%。从“黑白灰”到“天蓝水绿”,如今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已成为扬州城南名副其实的“绿肺”和生态氧吧,仅公园核心区域就栖息着40多种鸟类。

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鸟瞰图(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 摄)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调研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在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的袁佳星感慨道:“这些年,三湾片区不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从原来的临水而居,到现在的亲水而居,大运河真正走进了居民生活,好的生态环境让我们更幸福了。”

总监制:骆红秉

总策划:张军 于锋

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策划:栾永胜 卜叶

采制:郑楚豫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