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宁津县刘营伍乡龙潭村党支部书记张洪生看着即将收获的麦田,高兴地说:“这几年‘吨半粮’创建,粮食收成越来越好,现在看麦子长势,今年夏粮是大丰收。”龙潭村现耕地3000余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村里有张、李、郑、刘、梁、杨姓等村民,人口2600余人,是宁津县最大的村庄。
近年来,我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和“吨半粮”创建,龙潭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不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续写龙潭新故事。
二月二龙潭庙会
具有百年以上历史
漳卫新河从龙潭村流过,将村庄一分为二,村民居住在河南岸,庄稼地在河北岸。据《宁津县志》记载,龙潭村因村前有潭,“水深莫测,苦寒不冻,相传有龙窟,故名。”明初“徙富民实北京”,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明善率族人从潍县迁居龙潭村至今,已经600余年。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龙潭村为我党我军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抗日战争时期,该村出现过“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场面。在解放战争“大拥参”运动中,龙潭村一次性就有120人参军,多名青年为革命光荣捐躯,有10人被认定为革命烈士。由著名作家郭澄清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刀记》《龙潭记》等,很多故事都取材于该村的真人真事。另外,此地还有凤凰台遗址,出土了汉代陶楼,龙潭扣碗和巨峰葡萄在方圆百里闻名遐迩。
龙潭村原来有座龙王庙,每到农历二月初二,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就聚到龙王庙举行仪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龙潭庙会。庙会持续三到五天,村民集资请戏班子、杂技团前来表演,方圆百里的群众不约而同赶往这里,逛庙会、看大戏,热闹非凡。
龙王庙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龙潭庙会却一直延续了下来。“我小时候龙潭庙会就有,据说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是十里八乡规模最大的庙会,除了宁津、乐陵的人来赶庙会,就连河北吴桥、东光的人也都会过来,比过年还热闹。”今年72岁的村民张华安说,庙会上人们不仅可以买到需要的商品,而且各种美食也让人们大饱口福,逛累了就拿个马扎在戏台下一坐,边吃边听戏,不仅吃得开心,而且玩得乐呵。
“二月二、龙抬头,赶庙会、唱大戏”,唱出了乡亲们生活的美好,唱出了乡亲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祝福和祈盼,一场场大戏演奏出了龙潭村600年的历史底蕴,演奏出了如今美丽乡村的生活乐章。
制陶历史悠久
蟋蟀斗盆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龙潭村马蹄洼的陶泥细、密、粘,最适合烧制陶艺制品,泥中特有8种微量元素,烧制出的陶器胎骨紧密、色泽光亮。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龙潭村考古发现一唐代墓坑,出土了7个蟋蟀罐,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是该村蟋蟀罐制作的最早见证。
现在,龙潭村有一处陶器工艺制作馆,是天津美术工艺学院朴树堂教授创办的,具备游客接待、观赏、学习、现场制作等功能,让游客了解陶艺制作知识和陶文化,为该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平台支撑。每到寒暑假,就会有周边的学生前来研学参观。
朴树堂介绍说:“龙潭村陶艺制品以黑陶、红陶为主,灰陶占一定比例,多为手工制作,器型以蟋蟀过笼、蟋蟀罐为主,兼有笔筒、陶瓶、陶像、陶盆、陶鼎等。我们正在研发更多器型,让龙潭村陶艺不断传承发展下去。”
2014年,朴树堂、郎爱坤夫妇历经3个月的时间,耗费近500公斤陶泥,烧制完成了“天下第一大蟋蟀斗盆”,并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龙潭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宁津中华蟋蟀第一县的盛名,陶艺产业发展逐渐壮大,从业人员近百人,产品销往全国。
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除了粮食种植之外,龙潭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专业村,辐射带动了周围的村庄共同发展葡萄种植产业。
张华安说:“我们村种植葡萄已经有40多年历史了,这里的气候、环境、土壤等自然条件十分符合葡萄的生长需求,出产的巨峰葡萄果粒大,口味甘甜,果色漂亮,每年葡萄成熟季,外地客商就会专程来收购。”
龙潭村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重点发展葡萄生态观光产业,以葡萄种植搭建绿色生态屏障,以“生态+文化”模式吸引游客观光旅游消费。实施“特色农业+”战略,通过葡萄、中草药、大豆等特色种植,发展飞蝗、泥鳅养殖,培育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整合村内五金加工、实木家具、陶艺制作等产业,拓展电子商务等销售方式,以一产带二产促三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我们将发展好特色产业,让村里的产业更加多元,促农增收的动力更加强劲,乡村振兴的活力持续焕发,让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让村民的腰包更鼓、生活更幸福。”张洪生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张明昭 路龙帅 通讯员|张瑞康 王汝伊
编辑|张明昭 审核|王志强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