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地域的深度“触电”——浅评地方文化散文集《风华齐河》

张玉华 于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身处齐河蓬勃发展的火热氛围里,怀着炽热情怀的齐河文学爱好者们,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书写、铭记历史的职责,用手中的笔去描绘时代之美,状写时代之情。缘此,《风华齐河》一书应运而生。这是一部文学深度“触电”地方发展的书,也是一部以文学视角去解读齐河的书。

文字作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记录方式,始终担负着为社会发展鼓与呼的重要使命。在齐河县文联的倡议下,一篇篇讴歌家乡变化、探寻地方文化、蕴含历史喟叹、闪烁阳光雨露的佳作纷纷呈现,蔚然大观。解永敏的《黄河南坛的弯道风景》、朱长新的《走马寨》、孙德奎的《大清河是条文化河》、张玉华的《北展区的新生》、张丽华的《诗情画韵大清桥》、丁淑梅的《戚官屯的新色彩》《美如绸缎的齐河》、付其文的《宜人清河》等,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齐河日新月异的变化。

齐河拥有瞻望岱岳、揽抱黄河、俯瞰华北大平原的独特地理优势,为齐河作家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文学地理。黄河自1855年夺大清河入海后,造就了齐河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成为齐河站在新时代新征程起跑线上强劲的动力之源。华锋的《“上风上水上齐河”之我见》、解永敏的《黄河文化的家族密码》、赵方新的《向上的力量》、张玉华的《晴空万里排云上》《治河名臣的齐河记忆》、石勇的《“齐”说“黄河粮仓”》、沈仁强的《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等从各个角度诠释了齐河人对黄河的朝圣之情,而“上风上水上齐河”这张文旅名片也在文人们的诠释与描绘下愈发闪烁着夺目的光芒。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脉与源头。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呈现形式。记录时代的发展进步,摭拾社会生活的玉屑珠贝,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途径。奋力发展中的齐河为作家们用笔记录时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活素材。姜仲华的《陈师道夜宿齐河》《王祝晨发起全国地方志编修工作》、朱长新的《老城寻踪》《夕照晏婴祠》等是这方面的精品力作。此外,很多知名作家来到齐河,也留下了他们的精品,高建国的《湿地上的博物馆群》、许晨的《大义之城》、王筱喻的《山东黄河第一湾》、红孩的《记住,一定要给女孩戴上花环》、雨桦的《寻找精神的高地》等都是作家从全国视角看齐河的上乘之作。

一个民族能够昂首屹立在人类文明之林,她的脚下必定有奔流不息、万世不竭的民族文化的滋养,而中国式现代化齐河实践的进程也正验证着这一点。齐河这条文化长河,从远古奔向未来,从洪荒奔向新征程,带着一路欢歌、一路呐喊,留下了诸多硕果和丰碑,也留下了诸多文字和记忆。继《行吟齐河》《历史名人与齐河》之后,齐河文联推出的这部《风华齐河》,会给读者不一样的文学视角,使大家进一步了解齐河、走近齐河、爱上齐河。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