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淑荷
年夜饭的香味还不曾飘远,元宵节又来到我们眼前了。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最美不过元宵节。元宵节总是那么喜气热闹,像一部温情的老电影,常常在我心头一遍遍回放,成为我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
儿时元宵节吃的元宵是妈妈亲手做的,元宵节的前一天,妈妈就把做元宵的馅料作成小团子备用,馅料多是五仁和豆沙的,到了元宵节这天,妈妈把沾了水的馅料和糯米粉放在簸箕里左右摇晃,馅料沾着糯米粉,不停地滚来滚去,不一会,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元宵就滚好了。妈妈做的元宵常分煮和炸两种吃法,煮的元宵白亮如玉,嫩滑柔软,香香甜甜;炸的元宵黄澄澄、金灿灿,外酥里嫩,吃起来脆香绵长。
吃过元宵,街上也开始热闹起来,在家里就能听到锣鼓震天、唢呐悠扬的喧嚷声,原来是秧歌队来了。我急匆匆跑出家门,一路上,招呼着左邻右舍的小伙伴往街上奔去。
到了街上,秧歌队已打好了圆场。队员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脸上浓妆艳抹,头上戴着高高地插满花朵和绒球的头饰,还有的队员脚下绑着两根高高的木棍,踩着高跷。他们左手捏着绸帕,右手拿着大彩扇,跟着韵律,穿花打场,扇子翻飞,彩绸飘扬,踩高跷的还时不时做些高难动作,看得大家惊心动魄。这样欢腾地扭了几圈之后,锣鼓唢呐变得更加欢快昂扬起来,只见一对对如同水上漂的旱船出现了,手持“船桨”的老汉脸上化着搞笑的妆,像醉酒一样扭来扭去,船里配合他的是男扮女装擦脂抹粉的“姑娘”在扭捏作态,那滑稽的样子,惹得大家捧腹大笑。
秧歌队常常有好多伙,一伙扭罢,又来一伙,我们追着、看着、品评着,好不快乐。
晚上,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家家户户门口都亮起了红灯笼。这时妈妈会牵着我的手走出家门,来到街上“走百病”。家乡有“十五十六走百病”的习俗,正月十五或十六晚上,一定要出门走走,消灾祈福,据说在上元明月下游览散步,可以驱散家里病邪霉运,带来健康和福气。
走在熙熙攘攘的街上,小城中心的路边悬挂着一盏盏的花灯,很多人在灯下赏灯和猜灯谜。
前面的路段被围得水泄不通,原来是舞狮舞龙的。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挤到人群之中,看着狮子欢腾地舞着。狮子通常是两个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他们配合默契,狮身随着狮头有节奏地摇头摆尾,欢蹦跳跃,一会踩着滚球,一会拱手拜年,威武可爱,十分精彩。
看罢舞狮,又见两条蛟龙奔腾上场,龙头硕大威严,龙须飘动,目光如炬,随着紧密的锣鼓声,两条巨龙上下翻飞,瞬息万变,时而“蜻蜓点水”,时而“金龙盘玉柱”,时而“双龙祝福”。把欢乐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博得观众一遍又一遍地叫好……
儿时元宵节里,写满欢乐幸福的味道!